在四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巴山蜀水的守护者,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更是美丽四川的建设者。他们,就是四川生态环保铁军。他们,奋战在污染防治的前线,以无畏勇气捍卫蓝天白云、清水净土;活跃在脱贫攻坚的现场,用生态智慧为贫困地区铺就绿色发展之路;闪耀在技能大比武的赛场,凭精湛本领展示标兵能手的风采。“四川生态环境”推出“铁军风采”专栏,聚焦全省系统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展现他们坚守初心、服务奉献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铁军风采。今天,一起了解松潘县川主寺镇水晶村驻村第一书记郭佑君的故事~ 在海拔3800米的松潘高原,寒风裹挟着雪粒拍打着水晶村的经幡,生态环境厅驻村第一书记郭佑君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00多个日夜。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他把对妻儿的思念化作帮扶动力,将简陋的宿舍住成“战斗堡垒”。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他用“四个一工程”在雪山脚下书写了一份动人的生态惠民答卷。 护好“一条路”: 创新工法筑起“安心长廊” 初到水晶村,郭佑君就遭遇了一场“下马威”。连夜的暴雨冲垮了村民马方家旁的堡坎,排污管道直冲民宅。危急时刻,郭佑君带领工作队建立“雨夜巡查”机制,打着手电冒雨排查,绘制隐患图谱。经过15个昼夜的奋战,200米生态护坡被修复──“格宾石笼+本土植被”的创新工法,既稳固边坡又孕育绿意,让“忧心路”变“安心路”,也成为全县地质灾害治理样板。 疏通“一泓水”: 雪域高原牵起“团结纽带” 为破解尕让益西等4户的“吃水难”,郭佑君带领工作队三闯雪山,在海拔3800米的山脊上清理引水管,宣讲节水理念。当清泉重新涌入院落,藏族阿妈捧来酥油茶:“你们把两个村的心结也解开了!”原来,这条引水管曾因水源分配引发纠纷。“吃水难”问题的解决,让汩汩清流从此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点亮“一盏灯”: 萤火微光照亮美好生活 在走访脱贫户时,老党员洛妹初家跳闸的电线揪住了工作队员的心。郭佑君当即拿出驻村补贴3000元启动“光明行动”。在零下15℃的板房里,他们呵着白气改造线路,安装节能灯具。满室辉光不仅实现了安全用电与低碳生活同行,更点亮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理“一道渠”: 冰路蝶变“生态画廊” 为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冬季结冰成灾的难题,工作队联合黄龙管理局争取项目资金19万元,创新采用生态混凝土技术治理水渠。在冻土初融的四月,他们跪在冰水里清淤,手套与冰碴冻在一起。如今,120米生态堡坎如哈达般蜿蜒,800米水渠两侧高原柳吐绿,昔日的冰路成了“生态画廊”。工作队还趁热打铁组建“党员护渠队”,将水渠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打造出生态治理与基层自治融合的鲜活样本。 翻开郭佑君的驻村日记,扉页夹着全家福,页脚卷起高原的霜花。万家灯火时他在抢险一线,女儿生日时他在雪山踏勘。但他的字里行间却满是骄傲:“当光伏路灯次第亮起,我所有的坚守都有了答案”。 如今,水晶村的生态苗圃已吐新绿,“党建红”与“生态绿”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壮美画面。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郭佑君望向远方的雪山,轻声说:“真正的生态振兴,是让幸福像高原格桑一样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