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商业航天是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从规划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强化创新引领、聚力建圈强链、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设置了3个专栏。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如何将四川加快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一起透过《行动计划》来了解:
规划“路线图”
力争2030年航天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行动计划》指出,要发挥四川省卫星发射条件优越、航天产业基础雄厚、空天飞行器技术领先、卫星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着力提升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增强创新动能、夯实产业基础、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四川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了总体目标,以“快速制造—快速响应—快速发射”能力为牵引,构建“双核引领、多地协同”的空间布局,形成多业态融合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航天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030年航天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培育百亿级企业2—3家,50亿级企业3—5家,10亿级企业10家以上,打造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新高地。
打造“推进器”
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
《行动计划》提出,要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打造商业航天聚集区。
一是高质量推进发射场园区、发射服务区、产业配套区、文旅拓展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发射服务能力。
二是招引星箭制造航天领域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支持原位制造,高标准建设产业承载区,尽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图据视觉中国
培育“新动能”
开展整星整箭、卫星应用等技术创新
《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创新引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潜力。主要包括:
· 开展整星整箭、航天测运控、卫星载荷、卫星应用等前沿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支持在川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航天领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能。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商业航天领域推广应用。
· 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图据视觉中国
同时,《行动计划》锚定了自主创新重点领域及重点方向:
聚焦卫星测运控,支持突破商业卫星智能监测、在轨维护与管控服务等技术,深化开展星间链路技术、大规模星间组网技术研究、星地通信技术研究,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专业化商业测控及数传服务。
聚焦卫星载荷,推动星载高精度时频传递技术、低轨导航增强技术、低成本小型化激光终端技术、高可靠综合处理载荷技术、低成本低剖面相控阵天线技术、低成本卫星通信终端及民机适航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一代星载型原子钟、低成本硅基芯片、高精度北斗授时芯片等基础元器件攻关。
聚焦中试熟化基地,围绕火箭、卫星、地面系统、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资源,打造集航天装备、航天配套产品研制与小批量生产、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测试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试基地,提供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服务。
聚焦通用测试平台,依托具有产业优势的检测机构,搭建满足卫星地面系统、卫星终端产品要求的技术测试认证、真实性检验与仿真试验等测试服务平台,及空间环境试验中心、航天动力试验中心等公共试验平台。
链出“强动力”
构建“双核引领、多地协同”的产业布局
《行动计划》提出,要聚力建圈强链,建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
一是聚焦“整星整箭研发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应用”全链条,支持“链主企业+中小配套”模式,强化内培外引,不断壮大经营主体。
图据视觉中国
二是各市(州)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构建“双核引领、多地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全省商业航天安全有序发展。
具体为──
成都都市圈重点布局火箭、卫星、终端设备、地面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卫星应用;
凉山州重点布局火箭卫星总装总测及商业发射;
绵阳市重点布局火箭、发动机制造及卫星应用等;
南充市重点布局航天防务装备生产制造;
自贡市、泸州市重点布局航天材料及火工品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遂宁市、内江市重点布局卫星管控、卫星数据测控和信息数据处理应用。
拓展“新场景”
将卫星应用于低空经济、防灾减灾等领域
《行动计划》提出,将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拓展卫星应用场景。
一方面,鼓励在川企业投资建设商业卫星星座、测运控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信关站等空间基础设施及卫星数据应用平台等,提升“星频站网端”全链路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建立开放互通的卫星资源共享体系,广泛挖掘卫星多元化应用场景,推进通导遥卫星在低空经济、防灾减灾、城市治理等领域及面向大众消费场景的创新应用,大力提升商业航天产业能级。
图据视觉中国
其中,在卫星应用这一重点领域,《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在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开展应用服务。推动航天企业与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互联网企业融入商业航天,促进航天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6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