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9日,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日,成都市温江区与青白江区签订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批量互换协议,温江区用90吨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指标,置换青白江区60吨氮氧化物总量指标,成为全省首个总量指标跨区域置换案例。
记者了解到,温江区与青白江区开展总量指标批量互换,得益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近期出台的《成都市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规程(试行)》中推出的五项创新举措。
在承诺预支方面,总量指标储备不足,但具备一定减排潜力的区(市)县,可以通过承诺预支方式落实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制定预支总量指标的减排方案,并在同一个五年规划期内取得。
在跨区域调剂方面,建设项目涉及总量指标需求较大,且项目所在区(市)县完成上一年度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的,方可向其他区(市)县申请调剂,将总量指标从富余地调剂到匮乏地。
在批量互换方面,上一年度PM2.5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或PM2.5浓度连续两年同比改善的区(市)县之间,可根据区域发展实际需求,采取总量指标批量互换的方式优化总量指标储备。
在0.1吨以下豁免方面,在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基础上,对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1吨的建设项目,免予开展总量指标审核及总量指标来源说明。
在市级统筹调剂方面,7种类型的建设项目可由成都市储备库调剂总量指标:纳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产业备份项目,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军工项目,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垃圾发电、学校、医院等民生保障项目,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大健康、新消费等产业生态圈重点产业链工业项目,被评定为环保绩效A级、B级或引领性级企业的改、扩建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改、扩建项目。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批量互换的创新探索,打破了区(市)县之间环境要素资源配置壁垒,让有限的总量指标流动起来,精准匹配供需,避免资源闲置,有效解决了建设项目环评落地问题。”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