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全省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各地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而行,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四川生态环境特推出“美丽四川 无废同行”专栏,聚焦各地创新实践,展现绿色蜀地新貌。今天,一起来看成都~ 近年来,成都持续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从强化顶层设计、科技赋能驱动、文化理念引领等方面入手,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无废”建设新路径。 顶层设计,擘画“无废”建设蓝图 成都将 “无废城市” 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全局。《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明确将 “无废城市” 作为重点任务,出台《成都市 “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把生活、工业、农业固废及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47项治理指标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 同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有害垃圾暂存设施设置标准、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等6部地方标准规范,制定完善38个“无废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印发《成都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指南》,细化无废工厂、学校、医院、景点等22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要求,科学指导建设工作。 召开“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工作培训会 从市级层面每一次调度会的统筹调度,到38项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再到为企业、社区等22类 “无废城市细胞” 量身定制建设指南……成都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分解为一项项可操作的 “行动指南”,形成部门高效联动、区域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 科技赋能,激活 “无废” 动能 医疗废物收集数智化管理。针对小微诊所医疗废物收集难、监管难问题,开发上线“医废智慧溯源系统”,将全市8000多家小微诊所全部纳入,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到贮存、转移和处置,都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实现了医疗废物流向的实时追踪、全程记录。全市267个智能化暂存点,打通医疗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为超大城市的小微源危险废物治理提供“成都样板”。 小微诊所医疗废物智能化暂存点 培育“互联网+回收”新业态。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深度融合,在“天府市民云”上线“大件垃圾回收”服务模块,市民线上下单即可预约上门回收服务。此外,“大嘴蛙” 等智慧回收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让可乐瓶、旧纸箱等废品进入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便捷绿色回收新业态。 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强化建筑垃圾精细化监管。打造建筑垃圾“一网通办”数字化平台,规范全市建筑垃圾排放许可、消纳许可、运输企业名录备案等核心审批环节的流程与要件,实现建筑垃圾排放点、消纳点、运输线的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管理。 文化引领,营造“无废”共建氛围 “无废城市细胞”示范引领。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累计建设各类“无废城市细胞”1458个,覆盖企业、社区、学校、景点等领域。在企业,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利用AI机器人高效精准地分拣工业垃圾,全友家私有限公司构建起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的“无废”治理模式,两家企业均入选全国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在高校,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发起“光盘行动”“空瓶回收”行动、设计智能垃圾分类装置等,引导更多青年群体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举办“无废蓉城·美丽成都”校园行活动 “无废”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发放成都市“无废城市”市民手册,征集“无废蓉城·我是参与者”短视频,开展“无废蓉城·美丽成都”主题宣传、生态文明媒体采风等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无废” 理念也逐渐融入市民生活。从小区居民熟练分类垃圾,到景区游客自觉带走废弃物,“无废城市” 已成为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