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在生态环境部2025年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培训会上,四川从管理机制、监管模式、风险防控三个维度,分享了构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域保障体系的创新经验,为各地提供“四川方案”。 四川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数量居全国前列,水源保护区划定率100%,城市和农村水源水质达标率、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近乎全优……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法治引领、数智赋能、全域联防”的保护模式。 法治引领,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1995年出台《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历经多次修订修正,2023年出台配套制度,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配套制度”保护水源地的省份。不仅如此,成都、自贡等10地因地制宜立法,宜宾、绵阳等市探索分散式水源立法,织密法治保障网。 为破解跨部门、跨边界管理难题,建立省级部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会审会签制度,推动部门协调联动。制定耕地林地园地管理边界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冲突解决规则,建立川渝跨界风险联合防控体系等,为水源地保护筑牢法治根基。 数智赋能,实现监管闭环 建成省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信息管理平台,汇集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基础信息、边界矢量等,实现数据共享。在地方建立“一源一档”,省级实施动态管理评估,推动科学精准治理。 此外,以常态化的环境评估推动保护区问题整治,借助“天眼+地查”的科技手段全方位排查,建立“黄橙红”问题清单,按时限、分层级、依类别推动问题整改、清零。 全域联动,强化风险防控 聚焦“监测-预警-应急”关键环节,构建上下联动体系,筑牢省、市、县、乡四级饮用水安全防线。 在强化风险预警上,通过强排查、频巡查、密监测,加大风险源预警。在提升应急能力上,将水源地纳入重点河流环境应急方案和安全生产监管内容,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在备用水源建设上,除1个地级外,其余所有地级及超八成县级地区已建成应急或备用水源。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