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23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环科院”)科研人员在四姑娘山长坪沟进行野外调查时,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耳鸮(Asiootus)。这一发现使保护区内有记录的鸮形目鸟类增加为2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增加至37种。标志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红外相机拍摄的画面显示,这只长耳鸮于深夜时分出现在海拔4100米的高山杜鹃林中。其显著特征是长约8厘米的耳羽簇。这是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首次长耳鸮记录。
“长耳鸮在四川境内较为罕见,在这个海拔出现更为罕见。”四川省环科院生态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尚不明确是这里本来就有长耳鸮越冬种群,还是这只是个体迷鸟,需要再持续对这里进行监测。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展现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新发现的未记录物种提高了区域的生态保护价值与科研意义。”
据悉,四川省环科院与四姑娘山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共建四姑娘山生态科研观测基地,综合应用生态系统定位观测、遥感解译等技术手段,以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开展中长期跟踪研究,可探讨自然环境变化和低密度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代表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演替规律。观测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拍摄到雪豹、绿尾虹雉、黑颈鹤等珍稀物种影像,为四川省高山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