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稻城县,这座曾获全国第三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雪域小城,正以全域旅游为纽带,全力书写生态保护与民生富足的共生答卷。

创新生态修复模式
科技赋能破解高原难题
近年来,稻城县将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多措并举巩固生态旅游发展的本底。当地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实施人工造林0.7万亩、沙化治理0.8万亩、草原治理0.5万亩,开展义务植树8万株,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推进金沙江中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目前当地森林覆盖率达54.22%,草原植被盖度达86.1%,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均达100%,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设施周边土壤达标率100%,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闭环。
不仅如此,稻城县还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注重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持续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
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海拔3800米的傍河流域植被修复困难地段成功培育8万亩青杨防护林,恢复金珠镇周边植被,建成金珠省级湿地公园,绿化亚丁景区节点300亩,绿化机场至香格里拉公路沿线道路103公里。”
与此同时,当地建立“建管养用”链条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泡沫封堵微生物降解环保节能技术,确保零下数十度正常使用,无污染、无排放,有效解决了亚丁景区内冬季如厕和生活污水排放的传统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巩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四川建设先行培育县创建成果,稻城县配合编制风光储蓄建设规划,推进里浪、噶通光伏项目前期工作,同步开展15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绒舍场址及各瓦水库电站可行性研究,谋划稻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规,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三种旅游模式
助力生态旅游“火”起来
生态好了,如何让生态旅游“火”起来?稻城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地采用“旅游 +”模式,全力提升绿色发展总量。发展“旅游 + 科技”,打造世界天文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天文主题公园建设;发展“旅游 + 文化”,建成亚丁演艺中心,打造大型文化歌舞剧《亚丁三怙主》,创新打造歌舞剧《圣洁甘孜·亚丁情》,建成亚丁非遗主题社区,推动藏文化与雪山景观深度融合。
在生态惠民方面,稻城县也下足了功夫。当地设置公益性岗位,提供多种生态补贴,出台《稻城亚丁旅游门票分红制度》,用门票收入分红亚丁保护区内4个乡镇农牧民,受益农牧民群众超过9000人。通过举办锅庄舞大赛,筹备“亚丁・皮洛・天文”文旅周,恢复亚丁景区“金刚挑战线”等举措,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据介绍,2025年上半年,稻城县接待游客110.32万人次,旅游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3.94%,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洋 (图片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