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四川省主场活动在宜宾举行。现场发布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重要成果,其中,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双碳”五周年重要成果,生态环境厅发布了美丽四川建设成果,水利厅发布了幸福河湖建设成果,省林草局发布了《四川省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美丽四川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加大统筹力度,努力构建美丽四川建设的推进体系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美丽四川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省委历次全会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美丽四川建设作出部署。省人大将美丽四川建设纳入立法和监督重要内容,省政协开展美丽四川建设专题协商调研。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形成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 搭建实施体系。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21个市(州)编制美丽四川建设地方实践规划。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人行四川省分行等部门,牵头制定的绿色矿山、美丽乡村、城市更新、美丽交通、幸福河湖、绿色金融等10余个“美丽系列”行动方案,形成了“1+1+21+N”的实施体系。 完善责任体系。将美丽四川建设重点任务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连续开展三轮全覆盖省级环保督察,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省上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逐渐形成。 加强污染防治,不断夯实美丽四川建设的质量本底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打破三个历史纪录,细颗粒物浓度29.8微克每立方米,有数据记录以来首次低于30微克每立方米。16个城市PM2.5浓度达标、创历史最多。15个重点城市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全部进入前85位、创历史最好排位。 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系统推进长江黄河干流保护和小流域污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黑臭水体治理等8大专项行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农用地“控源头”、工矿用地“防新增”、建设用地“守底线”,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天府粮仓”土壤安全基底不断夯实。 强化生态保护,持续筑牢美丽四川建设的生态基础 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以大熊猫、若尔盖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清退小水电1695座。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1202个。连续8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牢牢守住14.87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筑牢“两廊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长江、黄河流域岸线防护林体系和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 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等重要文件,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孵化,大邑县建设熊猫家园等4个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坚持先行先试,着力打造美丽四川建设的示范标杆 加快开展县域试点。加快15个先行县、7个培育县建设,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蒲江县举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大力发展郊野总部经济,招来总部企业3078家,吸引300多名企业家、艺术家、设计师、策划师进驻,实现生态价值叠加转化。 崇州市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打造稻香环线、蔬香环线、古镇原乡环线、大熊猫爱情走廊四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精品竹艺村,城乡面貌一天一个样。 射洪市最大化整合部门要素资源,全域推进城市更新、村镇更新、道路更新和文化挖掘,走进射洪,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美丽园区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苍溪县深耕庭院经济四十年,狠抓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更新、以农村小洋房为代表的农房换代、以嘉陵江航道枢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升级,探索出农业大县整县推进美丽建设的有效路径。 西昌市依托邛海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邛海湿地、大石板古村为这颗高原明珠增添了无限魅力。 峨眉山市深入实施峨眉河水环境治理、南山生态修复,着力护优生态本底,将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与植物奇观相融合,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长宁县以“资源保护为基、森林粮库富民、竹旅融合增值”为发展方向,推动“以竹代塑”、“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全县竹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绿色创建。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占比分别达74%、47%,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和绿色出行普及率居全国前列。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成绿色工厂657家、工业园区89家,数量居西部第一。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全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第3位、中西部第一。 积极打造“美丽细胞”。成都兴隆湖、达州铜钵河等5个河湖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创建4条全国最美农村路,国道544线和雅康高速分获全国美丽公路建设“十佳”和优秀案例。评选3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十大典型案例。蒲江美丽乡村建设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优秀案例。梓潼、长宁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为充分展示美丽四川建设成效,生态环境厅系统评估了2024年美丽四川建设工作,精选48个优秀案例,形成了《美丽中国建设·四川在行动2025》成果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态环境厅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会同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驰而不息,共同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壮美画卷,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