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扫描二维码

自律管理承诺 网络谣言曝光台
从“旁观”到“参与”:南充“绿手环”巧破乡村环境治理难题
2025-09-17 16:5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16日,2025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在南充召开。来自全省21个市(州)生态环境系统代表,通过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深入学习和推广南充“绿手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为扎实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农村、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效能注入新动力。

活动当天,代表们先后走访了河舒镇“绿手环”驿站、新园乡宽敞沟村“绿手环”源点及百牛渡江生态点位,切身感受“绿手环”模式如何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转变。

从“旁观”到“参与”:“绿手环”让环保扎根乡间

“巡河1小时可积5分,交10节废电池积8分,获评‘最美庭院户’一次积20分,积分可直接兑换生活物资。”在蓬安县河舒镇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绿苗积分”是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关键机制,该制度坚持“参与即有收益”,积分由乡镇财政保障,并引入爱心企业捐赠,确保物资持续供应。以狮坪村为例,通过积分激励,仅投入0.48万元物资就动员120余名村民完成沟渠清淤,较聘用劳务节省费用近2万元,成功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河舒镇“绿手环”驿站,是蓬安县首批试点建设的乡镇驿站之一,主要负责全镇绿手环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安排,可以开展环保宣教、绿苗积分兑换、环境问题处置反馈,在逢场日协调县中心开展各类环保赶场活动。可以说,驿站就像一颗“绿色的种子”,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在基层,连接起政府与群众,让环保志愿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以前觉得环保是干部的事,现在参加‘绿手环’活动不仅能兑换洗衣粉、食用油,还能让村子变得更干净,大家都乐意参与!”蓬安县河舒镇村民王大爷手持刚刚兑换物资的“绿苗积分卡”高兴地说。

“三级阵地+三支队伍+三套机制”构建治理新格局

作为现场会重点推广的经验,“绿手环”模式以“三三工作法”为核心,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生态志愿服务体系。在三级阵地建设方面,南充以蓬安县为试点,建立起“县级中心统筹、乡镇驿站联动、村社源点落地”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县级中心由蓬安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制度设计、品牌统一与活动统筹;乡镇驿站依托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如河舒镇驿站每月固定3个逢场日开放,提供环保宣传、讲座及群众环境诉求受理服务,已累计处理问题21个,群众满意度达100%;村社源点则由村“两委”、老党员和产业带头人组成4人志愿小组,定期开展“最美庭院户”评选、“守护家乡河”等活动,实现环保服务进村入户。

在队伍建设方面,南充整合机关单位、高校专家与社会力量,组建多支专业志愿队。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作为专家志愿者每月深入田间开展“坝坝课堂”,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文艺工作者则用“金钱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环保理念。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109人,累计带动群众参与超5万人次。

“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表演对象主要是农村群众,在得知‘绿手环’这个活动后,我很受感触,觉得很有意义。”蓬安县欢乐团演出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德良告诉记者,在成为一名社会志愿者后,他便把感受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编写成金钱板,将环保知识等内容编成最接地气的顺口溜唱给大家听,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递环保理念和知识。

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绿手环’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力量转化为治理合力。”南充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南充出台《绿色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与监督管理,建立“党建引领+积分激励+监督反馈”机制:村党组织将环保纳入“主题党日”,党员带头参与;“绿苗积分”实现物质精神双奖励,优秀志愿者可推荐参评更高荣誉;群众通过“南充环保”APP、驿站留言墙等渠道反馈问题,小问题村内解决,大问题县级统筹,切实打通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

如今,南充“绿手环”模式已在蓬安建成5个乡镇驿站、7个村社源点,另有17个驿站、28个源点正在建设中。按照规划,2025年底将实现蓬安整县覆盖,2026年向全市5个县(市、区)推广,2027年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我们希望通过‘绿手环’,让群众从环保‘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南充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