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扫描二维码

自律管理承诺 网络谣言曝光台
卧龙探“宝”:大熊猫保护的“温情”与“硬核”|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
2025-10-14 18:35:24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63年4月,四川省政府在卧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

如今,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镇,总面积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今年,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聚焦“共同守护大熊猫家园”主题进行调研采访。10月13日,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第一站就来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

科技赋能

让大熊猫栖息地的“脉搏”清晰可感

上午11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福宝”的圈舍外已聚集了大量游客,“福宝”正趴在树桩上惬意小憩,蓬松的毛发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游客们低语欢笑交谈,举起相机记录这一萌态。

1AB99AB8-3D19-4061-8C06-79AD6147CD45

“福宝目前体重稳定,精神状态极佳。”卧龙神树坪基地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基地现存栏90余只大熊猫,通过24小时监测、环境丰容升级、营养定制等精细化管理手段,构建起成熟的保护繁育体系。据了解,基地今年新增了攀爬树、倒木等设施,还针对“福宝”等明星个体实施限流参观,既保障熊猫福利,又满足公众探访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熊猫的保护,除了基地“温情”的守护,也有现代科技的“硬核”助力。

在距离卧龙神树坪基地不远的卧龙自然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一块巨型电子屏正实时跳动着各类生态数据、实时监控、环境监测等──这便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数字平台”展示区。 

8D099906-B720-4E14-A817-3AF4AA92B328

随着工作人员指尖滑动,80台红外相机传回的黑熊觅食画面、36个气象站的实时数据、无人机巡护的三维地形模型依次呈现。技术人员介绍,刚刚竣工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5G通信与AI分析技术,让大熊猫栖息地的“脉搏”清晰可感。

记者看到,目前该平台已识别记录近160种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金钱豹、四川羚牛、斑羚、水鹿、毛冠鹿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拍摄各类照片超14万张。

 和谐共处

书写着生态文明的生动答卷

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除了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进行保护,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功能。

在被称为“熊猫王国后花园”的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记者沿着溪流徒步前行,古木参天间不时传来鸟鸣,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3万以上。“不同海拔分布着大熊猫、雪豹等动物,现在森林覆盖率提升后,小熊猫、水鹿等野生动物已成常客。”邓生保护站副站长杨帆介绍,保护站已开展8年的自然科普教育,每年接待数千名游客,通过野生动物痕迹辨别、植物标本制作等课程传递生态理念。

2A005C7E-F047-4453-BA91-6E7D1C3EFDDC

另一方面,生态保护的成效,更写在当地百姓的笑脸上。“以前靠砍柴烧火,现在改用电饭煲,还当起了巡护员。” 在保护站周边的民宿里,当地村民算起收入账:夏季接待避暑游客,四季参与管护林子,“家里的管护金直接和林子好坏挂钩,保护生态就是挣钱!”

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金群明表示,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当地通过“协议管护”的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守护者”,目前区内全部农户家庭都已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夕阳西下,保护区的林海泛起金光。从神树坪基地的精细化繁育,到数字平台的科技赋能,再到居民参与的全民守护,勾勒出卧龙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保护的“三维图景”。这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个人,都在书写着生态文明的生动答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马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