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16日,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办,自贡市生态环境局协办,四川发布承办的“共践生态文明 ‘乡’约绿水青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农村”活动在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乡村环保茶馆”举行。活动当天,乡亲们围坐一堂,在知识宣讲与有奖竞答的欢声笑语里,听懂了环境治理越来越好的“秘密”。

四川环境污染防控难在哪?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四川具有独特的盆状地形和低温气象静稳的特点,共同限制了污染物的扩散。因此,每到冬季,四川就进入了空气污染的高发时段,防控压力显著增大。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四川省于2024年底作出部署,从源头管控到群众思想引导,改善全省空气质量,打好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此,自贡市积极响应,2025年1月至9月期间,创下多项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十四五”以来同期最优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气质单”。
PM2.5改善率位列全省第一,累计“抢回”65个优良天。这座曾饱受大气污染困扰的老工业城市,何以实现空气质量显著提升?答案在于自贡市通过系统推进、精准发力,打好了治污“组合拳”。
科技赋能+源头攻坚
靶向击破污染 “重灾区”
“移动源污染占比连续三年居首,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自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攻克这一难题,自贡聚焦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面源等多类污染源头,系统推进分类治理。其中,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三年行动计划,投入2500万元用于购车补贴,建成充换电站2座、充电桩406个,推动110辆纯电动公交和429辆新能源网约车投运,报废老旧车10257辆。同时,使用投入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化管理平台,712台机械和柴油货车实现“一机一码”管理,淘汰注销415台国Ⅰ机械,在移动源治理方面取得了扎实进展。
在此基础上,当地还将治理经验与有效模式延伸至工业领域,在工业源治理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坚持“标本兼治”,创新实施“以减定补”财政激励政策,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低氮燃烧改造、工业涂装和砖瓦行业整治等重点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67个工业锅炉低氮改造项目,砖瓦企业生产线压减34条、治理21条,培育环保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34家,累计削减氮氧化物排放2400余吨,工业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以前晨跑时,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现在好了很多,跑起来也更舒畅了!”市民吴女士感受颇深。这些显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赋能为精准治污注入的新动力。
“夏秋季以来,累计识别并处置VOCs高值问题24个,提出管控建议80余条,污染应对更加及时精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贡现已构建起“微站+无人机+地面走航”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控64个小型站、15个常规站和3个组分站数据,实现污染过程“早开盘、中盯盘、晚收盘”全链条闭环管理,从源头到排放,全程检测污染物的排放路径。
机制创新+社会共识
凝聚环境共治“大合力”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自贡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在监管机制与社会协同上实现突破。通过创新推行“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依托数字平台整合29项行政检查事项,实现了任务智能统筹、超频预警和结果共享的全流程管理。据有关部门统计,涉企检查频次同比大幅下降71.2%,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构建起“减频增效、精准执法”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格局。
不仅如此,自贡还推进跨部门协同控污,打破了市区有关部门治污“单打独斗”的困局。通过搭建全国首个秸秆焚烧精准管控平台,创新推行“七不烧”工作法,生态环境部门与经信、住建、城管等多部门联动,科学调整建筑施工和重点企业生产计划,强化餐饮油烟、烧烤摊点整治,持续实施道路洒水降尘等精细化措施,全方位降低污染天气发生频率。
除了行政手段与技术措施,自贡市还注重激发公众参与热情。2024年,自贡成功打造“乡村环保茶馆”这一全国首创的特色品牌,组建“环保店小二”志愿服务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宣讲、有奖竞答等方式,将大气污染防治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这些举措凝聚起“每0.1微克都争取”的社会共识,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的良好氛围。
面对即将到来的秋冬季污染防控关键期,自贡早已开始筹划应对思路。“全市在强化预警研判和应急减排的基础上,会继续聚焦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扬尘等重点领域深化源头治理。”自贡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健全与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工作体系,以完善信息共享渠道、优化应急联动流程为抓手,协同发力防范化解秋冬季跨区域污染传输风险,全力守护“自贡蓝”,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