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15日,以“共同守护大熊猫家园”为主题的 2025年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调研活动,走进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的雅安市宝兴县。这座以' 熊猫老家' 闻名的小城,正通过一场跨越150余年的生态接力,将1869年法国人戴维的偶然发现,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实践。
当下,从蜂桶寨自然博物馆的珍稀大熊猫标本到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的研学课堂,再到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的创新课程,四川正以系统性科普教育构建大熊猫保护的“全民防线”。
多元场景解锁生态保护新路径
当天上午,采访团第一站来到宝兴县蜂桶寨自然博物馆,这里有着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多种珍稀动物标本,通过标本、场景还原等方式展示大熊猫的发现史与进化历程,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到来。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科教宣传科科长李万洪介绍,蜂桶寨自然博物馆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科普展馆,也是大熊猫宣传保护、科研交流的重要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3万余人次,这些参观者中既有普通游客,也有专家学者、学生等。
“蜂桶寨自然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自然遗产的宝库,还是一个培养生态意识的科普教育平台。”李万洪表示,现在,博物馆的宣传重心正转向学生群体,未来计划与学校合作,通过第三方每年开展约20期自然教育。
在距离蜂桶寨自然博物馆不远的处的邓池沟内,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坐落于此。据介绍,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是一个以熊猫文化溯源、博物科普为主题的国际营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唯一一个有大熊猫的营地。

大熊猫国际溯源旅游研学实践基地负责人陈扬表示,该营地主要包括大熊猫溯源文化体验营区、物种溯源憩营区和宿营区,形成了以探究、科考、手作为主要体验形式的多功能空间。游客来到营地,可以制作熊猫窝窝头、青团造纸体验、参观大熊猫起源馆,了解大熊猫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徒步国家公园自然解说径,探索藏在密林的各种动植物。“2024 年,基地接待研学班次约130个团次。”
沉浸式体验解锁大熊猫生存环境
离开宝兴县的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采访团的脚步继续向南延伸,从宝兴县转向同属雅安的荥经县,来到藏于龙苍沟森林公园深处的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首个自然教育学校。

如果说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以 “溯源” 为核心,让人们在与大熊猫的近距离接触中读懂其文化与物种历史,那么这所探秘学校则将生态教育的场景拓展到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用更沉浸式的体验,搭建起人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桥梁。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总务杨晓琳介绍,该学校于2020年在原管护站基础上建成开放,学校实行访客预约制,日承载量不超150人,参访人数累计超过 8万人次。学校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资源,构建差异化、系统化的自然教育课程与生态体验项目体系。目前,已开发了“探秘熊猫森林”“趣博物”“人与生物圈”等系列淉程。
在这里,学员们可以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外围社区,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数据分析,探究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理解生态保护如何驱动产业转型。同时,化身“见习巡护员”,深入原始森林腹地,学习并实践大熊猫栖息地科学监测的核心技能与方法,进行生境样方调查、野外巡护实践,学习野外生存基础技能。
从科学发现到全民守护,宝兴和荥经只是大熊猫保护之下的一个缩影。从蜂桶寨自然博物馆到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再到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些实践都在印证着:当生态保护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承的公共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场始于1869年的生态接力,正在新时代续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马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