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昨日发布,汶川地震以来,四川累计启动72个震后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高达106亿元。目前,震区野生大熊猫活动恢复至震前水平,灾区生物多样性达到震前水平,448.87万亩震损林草、148.5万亩受损大熊猫栖息地全部恢复,39个重灾县的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指标恢复或超越震前水平。 更为难得的是,生态重建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到2017年底,39个重灾县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81.7亿元,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根据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种破坏类型及灾区立地条件,各地采用先恢复、后提高的原则开展人工造林植被恢复。对人为可及、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工程措施辅助,通过人工植苗进行恢复;对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等地段,实施土石方加固、挂网护坡、土方铺填等工程措施后,再行人工植树种草。立足发挥自然力,各地对符合封山育林条件的受损林地尽可能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实行封禁保护与补植补造相结合,加快植被恢复进程。灾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33.35万亩、封山育林241.18万亩。同时,积极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理念,开展灾区治山和森林植被恢复,累计获得贷款、无偿资助近6亿元。(央视记者 施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