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举行“东坡非遗节”启动仪式

2018-06-09 19:32:42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9日, 在我国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国际档案日”之际。眉山市和东坡区举行“眉山.东坡非遗节”启动仪式暨‘国际档案日’非遗建档展演活动。

“我们主办这场活动,就是要让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社会发展。”眉山市东坡区副区长张妍在“2018眉山东坡非遗节”上致辞时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星火,是民族精神和气质代代相传的纽带。

据悉,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挖掘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保护项目,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该区共有在列名录43项,其中县级22项、眉山市级18项,“东坡肘子制作技艺”、“苏东坡酒酿造技艺”、“裕秦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列入省级名录;钦斋泥塑、杨氏根雕、刘氏匾联木刻等非遗项目作为东坡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三届法国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各类国际性重大活动和会议中崭露头角,成为传播东坡区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非遗是鲜活的而不是不是静止的。此次“2018眉山.东坡非遗节”以“非遗传承,鉴往知来”为主题,将开展“寻找守艺人”摄影展、“苏东坡传说故事”比赛、非遗项目巡展和非遗讲座等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保护非遗文化,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张妍说,东坡区将以此次非遗节的举办为契机,推动非遗文化在生活中传承、在实践中振兴,让非遗文化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

在“东坡非遗节”启动仪式上,不仅展演了太极拳、东坡锣鼓、川剧变脸吐火等非遗节目,还举行了第六批眉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颁证、“寻找眉山守艺人”非遗摄影大赛颁奖,“苏东坡传说”故事大赛,发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书以及现场摇一摇抽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苏东坡第三十六代世孙苏喜亮现场挥毫书写了“非遗传承鉴往知来”几个大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 文/图

东坡非遗小档案

无论是东坡遗风的苏裔苏体书法,还是惟妙惟肖的钦斋泥塑;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刘氏匾联木刻技艺,还是旧时味道的东坡园龙眼酥……这些让人拍案称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洗礼,依然迸发出绚丽的光芒,承载着东坡人民的乡情。

刘氏匾联木刻技艺 传承“刘一刀”

【非遗档案】

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发展至今,已逾百年。

当时,眉州木刻师刘天缘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掌握精湛的木刻技艺,继而远近闻名,被亲切地称为“刘一刀”。他将毕生技艺传授给儿子刘凌辉,儿子又传给孙子刘茂林。如今,刘茂林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人,并继承了“刘一刀”的名号。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历经百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手工刻、土漆、贴金技艺。

2009年,刘氏匾联木刻技艺被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刘氏匾联木刻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8岁的刘茂林已有50余年的匾联木刻经验。1990年,他子承父业,成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同年,又成为“三苏祠”的匾联木刻师。

从事木刻五十余载,他以身为东坡人为傲,致力于以精湛的木刻技艺,传播东坡诗书文化,并将刘氏匾联木刻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

承继祖业

钻研木刻传扬三苏文化

在刘茂林的木刻堂里,堆放着各种木刻工具、木板和一些木刻成品。其中,仅用于雕刻的刀具就多达50多把,包括圆口刀、细口刀、平铲刀等,刀具大小不一,形状也各异。

“雕刻时要根据每个字的下笔、收笔、重笔,该雕深的要雕深,该浅则浅。”他说,学习匾联木刻技艺需要不断地琢磨,熟方能生巧。而经过五十余年历练,他已经能娴熟地根据不同字的大小、笔画,采用不同刀具,利用直刀、斜刀、平铲等不同刀法,雕刻出神形兼备的字样。

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多年来,刘茂林制作了许多苏东坡诗词的拓片,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而如今漫步三苏祠,也处处可见他的作品:大门顶部的匾额“三苏祠”、门楣的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等都是刘茂林的得意之作。

“木刻技艺是诗书的重要载体,能用自己的技艺,将苏东坡的诗词、绘画表现出来,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很开心。”他说。 

不忘技艺

坚守传统技艺

打磨、上灰、刮灰、磨砂、拓字、打刀路……据刘茂林介绍,一块匾联的出炉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非常慢。“就‘三苏祠’那三个字的匾联,我连续用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他说。

五十多年来,刘茂林始终专注于传统匾联木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至今仍坚持用传统土漆雕刻,后又创新发展形成了手工刻、土漆、贴金技艺。“虽然手工技法复杂、耗时,但是其古朴、经久耐用的特点,是现代产品无法比拟的。”在他看来,每件拿来雕刻的作品都是精品,在雕刻时,唯有尽可能地原貌展现书法的精气神,才能对得起书法家的艺术。

“匾联木刻技艺不只属于我们家,它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茂林说,目前,自己正慢慢将手艺传给儿子和徒弟,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这项技艺,弘扬三苏文化。

苏裔苏体书法 还原东坡书貌

【非遗档案】

苏裔苏体书法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其代表作《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是中国自古而今行书书法的三座高峰。

“苏体书法”经苏东坡后裔代代相传,历经900余年而不失本真,活态记录了“苏裔苏体书法”传承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和艺术价值。苏喜亮(苏东坡36代世孙)为现在苏裔苏体书法传承人。 

2013年,苏裔苏体书法被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苏裔苏体书法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东坡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追求尚意的书法风格取向,影响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作为苏东坡的36代世孙,苏喜亮一生酷爱书法,尤喜好祖宗书法及诗文,他的书法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情至、形至、神至。

妙笔生花

还原东坡书貌 

历代书法家的成长都得经过“经典崇拜──临摹同化──原创出新”这样一个过程,苏喜亮也不例外。40年来,他潜心研究苏体,在书法上,他同祖宗一样,遍临诸家名帖,重点研习祖书,从易到难,重形尚神,力求布局、笔墨、气韵皆妙,渐由“入帖”到“出帖”,使之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情至、形至、神至。 

苏喜亮认为,三苏父子书法厚实圆润之线条,轻快柔韧之行笔,姿态横生之雅致,有法无法之真谛。特别是苏东坡的字,墨丰笔润,传统中透发着无穷妙机。似乎随心所欲,但又变化无常。

“学书法是努力和天赋的综合过程,学习东坡书法的难度就更大了。要悟透苏东坡的书艺真谛,首先要建立在对东坡先生的解读和了解上。”他说,东坡先生的字是随着他一生的坎坷遭遇而变化,是先生心灵的写照、感情的宣泄,此正是临先生文章风流之所在。 

腹中锦绣

传承苏体书法

苏喜亮始终遵循“学古但不泥古”的创作原则,他的字继承了苏体多姿多形的特长,书风意蕴内敛,含蓄苍劲,神态温文尔雅。不少行家评价其书法,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神龙变化不可测,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深得东坡先生书法之真传。 

凭着对苏家祖宗的那份真情、激情和豪情,他发自内心执着地热爱先生的字。他刻印一方:“我写祖书”,意在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渝地追随先辈,并自作一联:“千秋风流苏轼字,万古绝唱东坡词”,常年悬挂在居室,告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他将苏东坡装在心里、融进血液里,提笔就来,挥墨而就。他临摹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贴》《楚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十多幅作品。笔墨精妙,气韵精到,不少人看到都拍手称奇。

在谈及苏体书法传承的问题时,苏喜亮表示,教书育人传承苏体艺术,也是将东坡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方式。他自1987年开始教学书法,常告诉学生,所写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今天看它是美的,三年后再看它仍然赏心悦目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笔墨精妙,气韵精到,处处再现东坡墨迹遗风,达到“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

“东坡园”龙眼酥 坚守旧时味道

【非遗档案】

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项目传承历史追溯至百年。

清末,现东坡区张坎镇方河村人兰银山,其制作的千层饼(龙眼酥)远近闻名,每逢佳节,除了供自家人食用,还作为礼品赠送邻里乡親,后将此技艺传子兰绍怀;新中国成立后,兰绍怀又将此技艺传子兰俊超,兰俊超经不断学习改良,将祖传的千层饼(龙眼酥)逐渐成形,后取名东坡园龙眼酥。据说,当时的“园”为“缘”,寓意为与东坡有缘的意思,后更名为东坡园龙眼酥。本世纪初,兰俊超将其子兰涌按家族传承代数列为第五代传承人,即为当代传人。

2016年,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龙眼酥是苏东坡最爱吃的点心,他曾有诗句描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龙眼酥从最初的诗词歌赋演化成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糕点,又从糕点技艺演化成民间特色美食,兰家人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月1日,位于东坡区松江镇的“东坡园食品”内飘出阵阵香味,东坡园龙眼酥第四代传承人兰俊超和其子第五代传承人兰涌正忙着制作龙眼酥。“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手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兰俊超说。

匠心汇聚

五代相传做眉山味道

兰俊超日复一日地做着龙眼酥已有30多年。儿子兰涌从小跟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精心制作各种美食,耳濡目染之下也很早学会揉面、擀面皮,做些简单的制作工艺。而为了将家传的手艺传承,大学毕业后,他更回到眉山,全身心投入家业中。 

“龙眼酥馅心包括黑、白芝麻、花椒和上好的花生,炒熟后将其碾碎,再加入白砂糖和熟面粉,最后猪油捣匀成泥。其中,花生是龙眼酥馅心最重要的食材。”拿起盛满龙眼酥馅心的面盆,兰涌向记者介绍道。

手工制作龙眼酥讲究大小均匀、层次分明。兰涌介绍,除了馅心,面皮的制作比较复杂,需用两种面团,用油水面团包油酥面团,擀成条状,再卷成圆筒,做成酥胚。再待猪油烧至80度,放入酥胚,用小火浸炸到起层发硬,龙眼酥就可以出锅了。尝一口,入口化渣、甜淡适中,油而不腻,方为上品。

百年坚守

保留旧时味道

龙眼酥在眉山人心目中,是流传在时光里挥之不去的老味道。而吃过东坡园龙眼酥的人都说,这里的味道跟儿时一样。这离不开兰俊超父子用最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龙眼酥的坚持。“择其巧者习之以传,将其真技一脉相承。”兰涌觉得,以追求完美、传承的态度才能延续龙眼酥的文化与品质。

对于祖传配方,兰涌没有动过心思想要改变。“大街上,西式点心随处可见,但传统的未必找得到。这些传统糕点很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我们不会让这种旧时的味道消失。”他说。但在制作工艺上,他却费尽心思,为改良单一口味,相继开发出黑芝麻、椒盐、玫瑰、绿豆,花生,红豆等多个品种。

谈及技艺传承,兰涌表示,目前,自己正收集整理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准备编辑出版传统技艺教材。“条件合适的时候,打算开设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讲座、技艺传习、技艺陈列室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知名度,将这份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他说。

钦斋泥塑 一片痴心塑泥魂

【非遗档案】

钦斋泥塑发源于清道光年间。仁寿(古时称陵州)区域内张家桥栗林坡斑竹湾有一民间艺人李有春(号钦斋),文武双全,雅玩丹青,尤擅泥塑。因其有一间名为“钦斋”的书房,便将泥塑技艺命名为“钦斋泥塑”,是为钦斋泥塑第一传人。

钦斋泥塑手艺历经数代,传到了李长青父亲手里。1995年,李长青继承父业,将钦斋泥塑发扬光大,并在2009年举家搬到眉山市,成立“眉山阿帝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2015年,钦斋泥塑被列为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钦斋泥塑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36岁的李长青是一名80后。受家传技艺影响,他从小喜爱泥塑,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历经多年学习,成为颇负盛名的青年雕塑家。一团团红泥,经过他的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和生命,他创作的泥塑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似乎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或老或新的故事。

弃“学”游学

认定一生所向

李长青自幼便喜爱泥塑,立志要考美术学院雕塑系。但事与愿违,他阴差阳错地考上了装潢设计专业。

入学一年后,李长青选择了退学。有教授欣赏他的才华和勇气,便将他推荐到世界级雕塑大家王官乙、龙德辉大师的雕塑进修班学习。在进修班学习一年后,他又开始四处游学,到一些名校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并着力在雕塑、写诗、摄影等方面苦学深钻。而经过几年游学,李长青最终认定,雕塑是自己的一生所向。

2008年,李长青回到眉山创业,并注册了一家雕塑公司。他以表现群众生活中最朴素的元素为雕塑对象,往往凭着个人审美直觉、从情感出发进行创作。几年下来,其雕塑作品颇负盛名:2014年,他的作品《书先生》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同年,其首次参展之作《白石老人》囊括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荣誉“百花奖”和第九届中国海峡艺博会金奖;2015年9月,作品《戏班》荣获“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展”优秀奖(最高奖);2016年1月,作品荣获第五届四川省青年美展雕塑类最高奖…… 

慢功细活

雕出大文章

在制作雕塑过程中,李长青既讲究捕捉雕塑对象的特征,又注重对雕塑对象进行立体观察,总是深入了解所塑对象,再动手雕刻其风骨。

以他日前刚完成的国学大师南怀瑾造像的工作为例:为了完美地创作出作品,他曾数度前往南怀瑾青年时曾闭关的乐山五通桥多宝寺。期间,他频阅南怀瑾传记,比对数百幅其遗像,并观看了十多部相关纪录片。为了更深入南怀瑾的衣着状态,他甚至特意购置了三件民国长衫,每日着其穿街过巷。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多,他终于使南先生儒雅、佛性、仙气三种气质跃然于铜胎之上。 

“咚咚咚……”采访中,在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中,李长青挥拳锤打泥土块,并在泥土中加入棉花反复搓揉。其后,经过练泥、画稿、搭架、上大泥、细刻等工序,一团红泥赫然成就了一尊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