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攻坚战 啃下“硬骨头”——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2018-06-29 14:48:2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春天,一名网友航拍的《水乡桥湾》火遍了川渝两地的朋友圈,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好评。然而,现实中风光秀丽的“水乡桥湾”却是达州市达川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之一。总人口不到290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026户2911人。虽然截止去年底已有802户2307人退出,但仍然还有224户604人未能“摘帽”。

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桥湾风貌

教育引导有的放矢

碑梁村二组村民龚明见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今年52岁的他出狱后长期在外打工,与村里处于“失联”状态。两年前,龚明建孤身一人回到了村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而自己又没有积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针对龚明见的实际困难,镇里为他安排了暂时住处,申报了易地搬贫搬迁和低保,并计划将其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殊不知,龚明见却因为想当“五保户”而闹起了“情绪”。

对此,区里的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天天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效果都不明显。直到一天,他在镇上赶场时看了镇里举办的“五崇尚五反对”文艺演出才受到触动转过弯来:不仅主动学习养鸭技术,养起了鸭子,还种了4亩水稻……

给贫困户送鸡苗鸭苗

今年以来,桥湾镇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户教育引导的力度,一方面通过一对一、手把手,耐心细致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解开了个别贫困户的思想疙瘩;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传、法纪教育和开展“忆苦思甜”“五崇尚五反对”“星级文明户”评定等活动,营造了“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不仅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康的热情,而且还提升了大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

综合施策提质增效

年初,桥湾镇在对未退出贫困户进行梳理时发现,目前仍未退出的贫困户,大都是“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

年龄大、身体有病,没有劳动能力,即便是通过政策兜底退出了,质量也不高。如何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大龄贫困户增收?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协调帮扶单位为大龄贫困户购买了鸡苗和鸭苗,并安排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疫情预防和养殖知识传授,受到贫困户欢迎。

今年90岁高龄的龚永德和伍庆芬夫妇是镇里年龄最大的贫困户之一。龚永德长期患有肺气肿,伍庆芬则因为双目失明。

尽管两位老人一人享受低保,一人有残疾补助,加上退耕还林等各种补贴和儿女的赡养,已基本达到了退出标准,但龚永德仍然坚持力所能及的种些粮食和蔬菜,伍庆芬还摸索着养了10多只鸡。

“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他身体不太好,但养些鸡鸭还是没有问题的。”得知镇里要给自己送鸡苗鸭苗,伍庆芬高兴不已。

“对于年龄大,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能因为有政策兜住底就不管了。”桥湾镇党委书记张辉告诉记者,通过综合施策,在进行政策兜底的基础上发动没有劳动能力的大龄贫困户散养鸡鸭,使他们户均增收达到600多元。

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由于贫困户体量大、数量多,挂钩帮扶桥湾镇的区级部门达到4个。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到打硬仗、“啃硬头”的决战阶段,作为乡镇如何配合区级帮扶部门,与他们一道协同作战成了摆在镇党委面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决战决胜。他们在与区级帮扶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的同时,通过成立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与区级帮扶部门一起形成了“一盘棋”的格局,相互协同配合,释放出了强大合力。

去年,镇里计划在文家和碑梁两个贫困村发展柑桔产业,可区级帮扶部门却提出种青花椒更合适。

面对不同意见,镇里邀请专家对两个村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听取意见。经过充分论证,最终配合区级帮扶部门在两个村发展了近1000亩青花椒。

乡镇既要勇于担负起主力军的职责,担主责、唱主角,也要善于搞好支援,配合好帮扶部门,打好助攻、当好助手。如今,看到青花椒长势喜人,且市场前景巨大,镇长梁小宇颇有感触的说:“多亏去年听了帮扶部门的意见!”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桥湾镇的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决战决胜、不胜不体的姿态,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全区同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桥湾力量”!

杨辉 陈小平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