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将如何推动全域开放?

2018-07-20 15:43:0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20日,记者在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解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新态势,成都市将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发布会现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在发布会上表示,成都将坚持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主动服务区域协同开放发展,主动服务企业多元发展需求,增强在更高起点和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更加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更加积极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建设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在发布会上发言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实现至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

刘筱柳介绍,将结合成都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精准定位“四向拓展”8条铁路通道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形成的互动关系;将按照省委全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的总体部署,加快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即形成覆盖全球48个重要航空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的精品商务航线;形成覆盖法兰克福、芝加哥、辛辛那提、阿姆斯特丹等14个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全货运航线;形成30条服务对外交往、国际消费的优质文旅航线,提高到全球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实现至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将依托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形成以国际铁路班列、国际铁海联运班列为支撑的陆上物流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新经济、争取更多跨国公司落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成都市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和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活服务五大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现代供应链等为支撑的新经济新动能。

成都以做强做优“三区五园多支撑”开放平台体系为核心,增强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验田、主引擎、主阵地功能;强化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生态园优化园区、中意文化创新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五园特性,建设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世界交融之城”;加快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和“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园建设,完善“3+N”境内外招商驻点布局,延伸西博会、创交会、欧洽会等重大展会平台价值链。

与此同时,成都全面落实好“38条”政策,落实新版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清单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制造业及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坚持以六类500强企业为战略目标,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大数据动态跟踪平台,争取更多跨国企业、新兴行业专业总部落户成都。深度研判即将施行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机遇,细致研究留住国际人流资源的办法举措,围绕通道建设强化与区域高端消费、国内时尚消费和全球免税消费群体的链接,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

强化国际法律、政策、通道网络供给

成都推进全域开放,要如何引领和推动全域营商环境国际化?

刘筱柳介绍,成都市将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地方法规,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重大事项法定听证制度和行政咨询体系,积极引进国际性法律服务机构,大力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加强对外开放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践创新,定期发布外企投资白皮书,清理和取消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依托“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战略示范区,全面开放“蓉欧+”通道平台,为跨国企业运用战略通道形成物流配送能力,提供无差别的政策服务,着力建设面向全球、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