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几年,绵阳市游仙区汉仙桥派出所,总有几个人在此闹矛盾,一直未得到解决,派出所民警也是一筹莫展。
据悉,2007年,游仙区雅泉小区业主安某租赁雅泉小区门面一间,因当时小区没有门卫,安某遂与业委会商议自己当门卫,用门卫工资钱抵扣门面租赁费用。多年来,小区门卫形同虚设,小区环境堪忧,引起了小区业委会不满,遂要求安某支付门面租赁费用,双方矛盾不断。
去年,汉仙桥“公调对接”工作开展以来,这桩僵持了10多年的矛盾成为了必须啃掉的“硬骨头”。驻所人民调解员苏聪在派出所社区民警协助下,不辞辛苦,迎难而上,多次召集双方协商,亲自到小区了解情况,充分听取双方及小区群众意见。
经过前后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使双方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小区门卫马上办理移交手续,由小区业主管委会另行换人管理,这起困扰小区10年的“陈年旧患”最终得以解决。6月27日上午,游仙区雅泉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群众代表20余人来到游仙公安分局汉仙桥派出所,将一面“公平公正,调解及时,落到实处,双方满意”的锦旗送到派出所所长陈翔手中,以此感谢派出所对小区物业一起长达10年的租赁纠纷的成功调解。
至去年以来,游仙区司法局与区公安分局建立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机制,分别在涪江、东津、汉仙桥、游仙、石马、小枧、魏城和新桥派出所建立了驻所调解工作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了8名驻所专职人民调解员。通过“公调对接”,实现警力减负与群众满意双“好评”。
这只是绵阳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为“平安绵阳”的基础工程,聚焦从领导体制、体系构建、运行机制、工作模式、管控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多方参与条件下对矛盾纠纷的化解力,有效实现百姓心安、绵阳平安。2017年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受理案件4.6万余件,调处率100%、调解成功率98.7%,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638件,绵阳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连续5年全省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居前两位,2017年位居全省第一,为建设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据介绍,历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自觉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治责任,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绵阳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均建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和实体化运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联动整合。同时,发挥多元化解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织密筑牢矛盾纠纷调解网,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专业调解组织115个,行业调解组织43个。
中坝派出所是江油市城区一派出所,共有警力69人,系公安部授予的一级公安派出所。2015年3月,该所率先推行“公调对接”机制,实行司法派驻人民调解员进驻派出所的模式。由司法局派驻4名人民调解员,通过强化民警首接责任、衔接联动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纠纷化解的质效得到有效提升,一些长达一、两年的纠纷,以及涉及资金十多万元的纠纷都得以化解。2017年,江油市全面推行“公调对接”机制,在农村形成兼职联动,在城区公开招聘1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中坝派出所配置了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升工作质效,该所建立了“落实经费保障,落实首接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联动机制”的“四个机制”。
为了更好的进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绵阳还建立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切实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按照矛盾纠纷不同类别、社会影响及化解难易程度,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健全分层应对的“三三制”。2017年以来,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推广实施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1+2+N”协调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模式,在基层形成了“综治中心协调、两所为主、多元共治、功能互补、衔接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的化解新路子。
近年来,随着江油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非警务警情”不断攀升,2016年,省大调解办、省公安厅决定在江油开展“公安派出所(110接处警)矛盾纠纷分流联动化解机制创新项目试点”工作,江油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非警务警情”分流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江油市《关于推进“非警务警情”分流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实施意见》,专门召开动员部署会。明确了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非警务警情”的应急指挥、受理分流、检查督导职责;市应急指挥中心常设市应急办、市城市行政执法局、市卫计局、市供电公司、鸿飞公司5个重点联动部门席位,相关部门派员入驻参与联勤指挥;公安交警、巡特警、刑警、法制、督察、民调派员常驻公安情报指挥中心联勤指挥。通过接警甄别、分流推送、联动处置、反馈回访、考评问责等工作,自2017年3月启动以来,110接警总量明显下降、非警务警情总量明显下降、实现了警力节约和人民满意度提升的双赢效果。
近年来,绵阳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立足于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总基调,积极创新推进“公调对接”(即基层人民调解员入驻公安派出所调解矛盾纠纷)工作模式,公安、司法行政等主体部门分工合作、履职尽责,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便民化”等“四化建设”为抓手,初步构建起“党政主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17年,全市共立刑事案件15201件,同比下降25.8%;全市公安派出所调处矛盾纠纷6371件、调解成功5925件,成功率93%;通过“公调对接”调处的纠纷占纠纷类警情受理总量的54.6%,公安接处警总量下降8.2%,治安案件下降5.4%,有效节约警力,切实方便群众,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连心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编辑:彭敏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