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7月31日,历时3年拍摄制作的纪录电影《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在山东淄博举行,来自黄继光家乡中江县以及淄博各条战线上的300余名代表观看了影片。两位特邀观影者──抗美援朝老兵李继德和孙广瑞也参加了首映式。其中的李继德,正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
影片截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电影画面中,当《志愿军军歌》响起的时候,时光便回到了当年的抗美援朝战役。
作为电影的主人公,李继德陷入了沉思,那是上甘岭战役前,他与战友黄继光的“生死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捎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里捎信。
影片截图
63年过去,李继德始终不忘当年的“生死约定”。2015年清明前,80岁高龄的李继德辗转奔波1800公里,来到黄继光家乡四川声中江县完成践诺之旅。
李继德,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1951年,16岁的李继德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排1班的一名小战士。在军营里,他和比自己大5岁的黄继光成了亲密战友。惨烈的战争面前,两人曾半开玩笑地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捎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里捎信。”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他惊天动地的一扑,诠释了一名军人舍生取义的血性本色,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那次战役中,李继德也身中三弹,回国疗伤后复员回家。多年来,李继德不断寻访黄继光家人的信息,一直未果,只能在家乡默默奉献的同时,将那份未能兑现的“生死约定”深埋心底,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痛。2015年,当网上出现了诋毁涉及黄继光等英雄的事件后,他不再沉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击质疑者。
2015年4月27日,李继德在黄继光雕塑前讲述战斗故事
鲁中晨报社总编辑孙宏弢回忆说,3年前,我们采访时得知李继德是黄继光的战友,在家乡默默无闻了60多年的老人得知网上有人诋毁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击质疑。于是,我们联系上老人进行采访,并将老人的经历拍成纪录电影。其初心就是讲好英雄故事,传承好英雄精神。
《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由中江县委宣传部、高青县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影片通过李继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怀念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弘扬传播黄继光精神,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雄浑与悲壮。
影片中,李继德搂着黄继光的铜像,端详着,大滴的泪珠落下,“老哥哥,我来看你了,你就安息吧!”
2015年4月27日,李继德抚摸着黄继光铜像失声痛哭
影片中,李继德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老部队──空降兵部队黄继光生前所在团。在黄继光班,一直有个床位为黄继光留着。老人在黄继光的床位上轻轻坐下来,仿佛是想起了与黄继光睡在一个被窝里的情景,抚摸着床上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被,用双手紧紧搂在胸前,脸庞紧紧贴着,久久地,眼泪夺眶而出。
影片中……一段段回忆、一个个场景,感动了许多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为黄继光的家乡人,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亚也应邀参加了《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他说,纪念英烈,需要我们始终牢记历史。特级英雄黄继光等英烈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文明与繁荣。我们要谨记英雄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血脉永续。
“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李继德挺身而出,在朝鲜战场上抛洒热血。当网络上出现质疑英雄、诋毁英雄的声音时,李继德又一次挺身而出,他掷地有声地告诉世人: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他站出来既是为英雄正名,也是用真相和经历,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正名!”高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德民说,《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是新时代新背景下,致敬英雄的创新之作,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2018年7月31日,《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现场
33岁的观影者徐鹏说,“之前对于黄继光的了解,都是上学时从课本上学到的,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没想到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就在我们身边。这部电影挖掘出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细节,让以前停留在书本上的黄继光变得有血有肉,有力地回应了网上那些污蔑英雄的言论,更证实了那段不该被磨灭的历史。”
和李继德一样,87岁的孙广瑞不仅是首映式的特邀观影者,也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曾在朝鲜战场上担任15军治疗三所卫生班长。观影后,老人激动地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对过去的一些历史、一些英雄事迹慢慢淡忘了。对那一些抹黑英雄、污蔑英雄的人,这部片子狠狠地在他们脸上打了一巴掌。”
我们追忆战争,因为我们珍爱和平。
肖开丰 杜文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