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媒西藏行》:西藏“缘”起山南,乃东首届林卡节体验原始藏乡

2018-08-15 18:29:55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夏季,西藏的草丛、树林中,总能看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的藏族人家,身着盛装的他们带着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以及各种美味,边吃边喝边歌舞,直到傍晚,一路欢歌而归。这就是藏地人家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过林卡。

“林卡”,汉语译为园林。古时,每有典礼活动,人们就会在树荫下搭起帐篷,游赏玩笑,乐不思归,称为过林卡。时光流转,人们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林卡成了西藏夏天最具特色、最具人情味的仪式。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藏式风情、过林卡,8月上旬的一个美丽周末,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委举办了首届林卡节──“乃宝喊你过林卡”,来自包括四川、北京、重庆等国内二十多家媒体记者、乃东区委政府干部职工,以及外地游客、当地村民,齐聚乃东区多颇章乡德吉岭林卡,一起品味“林卡”。西藏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乃东区委书记尼玛次仁等领导也出席了此次活动,盛情欢迎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感受乃东独特的“林卡”夏天。

传统,乃东之魂

传统歌舞是林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能同时邀请到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与多颇章卓舞的林卡,本届林卡节是首次。

作为拉萨雪顿节的开场节目,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在整个西藏的文化传承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1日上午11点,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在乃东林卡节现场正式开唱。随着急促有力的鼓声,身着传统藏戏服饰、带着独特的黄皮面具的藏戏演员和着音乐,用浅吟低唱讲述传承千年的文明。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唱词内容简单、雄浑、沉厚、舒缓,鼓钹伴奏,现场的来宾直感叹“非常震撼”。

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颇章卓舞,是林卡节下午的开场节目。这支练习了22年却只表演过8次的卓舞队,讲述的是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的建造过程,裙角飞扬、长辫击地,让来宾感受到藏族先民的生活状态。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与多颇章卓舞同为乃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表演者传承的是西藏文化之源的原生与力量,林卡节现场也因为这两个节目充满了传统之味,让外来游客感受到最原生态的西藏文化。

美食,藏家之味

藏家人过林卡,都会把家里好吃的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糌粑、麻森……乃东首届林卡节现场更是美味不间断。

从无限量供应的甜茶、酥油茶、青稞酒,到满是藏家风味的午餐:藏香猪、藏鸡蛋、风干牛肉、血肠、羊排……现场一直都是甜甜的“藏家味”。

林卡节还在游戏环节加入了很多美食元素:“糌粑小当家”,看似简单的捏糌粑也难倒了不少外地游客,“要么是水多了,要么是糌粑粉多了”,一名来自成都的游客将糌粑勉强捏成形,第一次体验捏糌粑的经历让她了解了西藏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如何制作,亲自动手更是觉得美食可口。

如果说“糌粑小当家”代表藏家人的细腻与勤劳,那“三碗不过岗”则是豪爽与勇敢,现场自行组队,相互配合最先喝完10杯天佑德热巴青稞酒的队伍为胜,最终以惊人的17秒,决定了本轮游戏的冠军诞生。

林卡节上,“藏家味”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也许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情感的最原始的味道,无论是食物还是情感上,不少游客都感叹:“回到了自己最怀念的乡村时光。”

竞技,林卡之乐

午餐过后,听着欢快的音乐,人们又自发围成一圈,坐在草坪上,下午的活动主要是游戏、竞技、歌舞。

“乃东百科”你划我猜,人文风俗、动植物、历史建筑等一应俱全,让不了解乃东的外地游客补了一次课;叠酒瓶,则是考验耐心和细心;拔河比赛,分为外地组和西藏组,本以为是一场拉锯战,没想到藏地小伙们一声吼、一使劲,胜负就出来了,“他们确实厉害,一喊开始,我们这边就被拖过去了。”在体力上,外地游客略输一筹。

特色的藏式竞技,押加和打牛角更是把活动带到了高潮。两个藏族小伙在场地中央,涨红了脸,要一绝胜负;打牛角,人们围在参赛者两边,嘴里喊着“咯咯咯咯”的口号,为他们加油打气,打中牛角,会有好运气,大家都跃跃欲试。

林卡节尾声,游客、村民,围成一圈,藏家儿女牵引着外地游客,一曲锅庄,跟着音乐跳起来。

“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可以在一场林卡活动体验这么多的地道的藏式风情。”一场热热闹闹的林卡活动,7个多小时,让来自成都、青海、广州、上海等地的游客感受到乃东的非遗文化、藏式美食、竞技歌舞。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表示:“一直听说山南是西藏的‘西藏’,林卡节上的藏戏、卓舞,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西藏之源在乃东’。”这位游客接下来准备去用更多的时间了解乃东、了解山南、了解西藏。

首届林卡节让外来宾客了解了林卡这个西藏夏天的仪式感,让外地人认识了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乃东人,更让乃东代表的西藏藏源文化传递到国内甚至国外各个角落,让乃宝推动乃东,让世界认识乃东。(来源:魅力乃东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