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8月18—1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主办,绵竹市委、绵竹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转型发展区乡村振兴学术峰会”在绵竹市举行。峰会发布了《资源开发转型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绵竹实践》和《乡村振兴绵竹共识》。
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农业厅、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四川省返乡创业联盟、银谷玫瑰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代表140余人参加了会议。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壮出席会议并致辞。
叶壮在致辞中指出,“三农”工作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推动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坚持“六高标准”,着力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要以建设“美丽四川.宜居村庄“为契机,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加快补齐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短板,拓展“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在致辞中指出,乡村振兴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五个方面共同发展、一起振兴。他认为,要找准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突出重点抓落实;要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变“死穴”为“活穴”;要大力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消除乡村振兴的“肠梗阻”。
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在致辞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今年来,德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做强产业为支撑,以人才培育为重点,以文化兴盛为核心,以宜居乡村为目标,以乡村治理为保障,使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德阳将全力推进 “十大行动”和 “十项重点改革”,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农村全面小康。
绵竹市委书记陈万见在致辞中指出,面对经济新常态和德阳市委赋予的新定位,绵竹将主动作为,努力谱写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教授张红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晓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唐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彭震伟,农业农村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原主任、国家美丽乡村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魏玉栋,绵竹市委副书记晏世莹在峰会上作了主题演讲。
峰会发布了《资源开发转型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绵竹实践》。报告对当前背景下资源开发转型区出现的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对绵竹市在转型发展中实施的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精准评估,总结提炼了经济转型与产业再造是资源开发转型区乡村振兴的关键选择等五点启示,值得其他地区充分借鉴。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建立更有效率的政策整合平台等建议,为绵竹和其它同类型地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指引。
四川省农业厅原厅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经济师任永昌,四川省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邓良基教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吕火明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围绕“乡村振兴如何突破关键难题”“乡村振兴如何选择实现路径”两大学术主题,发表研究成果,交锋学术观点,以期为转型发展区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峰会形成并发布了《乡村振兴绵竹共识》。
8月18日,省内外领导专家学者还一起前往清平镇、中国玫瑰谷、遵道镇棚花村等地考察矿区转型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三产融合推进产业发展、三治融合推进社会治理等情况,为绵竹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据悉,此次在绵竹举行的“转型发展区乡村振兴学术峰会”围绕乡村五大振兴,启迪思想,碰撞智慧,深入探讨了转型发展区乡村振兴方略,为加快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建议,为具有显著资源转型区特征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