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行走在渠县生态滨江走廊,一幅“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画面感扑面而来。
多彩“山”、秀丽“水”与宜居“城”相得益彰,渠县“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互联互通,宕渠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10分钟公园圈”已经形成,“公园城市”呼之欲出。
滨江景观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共达州市第四届六次全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表示,渠县要做好山、水、城、文“四篇文章”,支持渠县建设川渝最美生态滨江文化名城,支持渠县撤县设市。
渠城夕照
水
滨江广场、滨水湿地、健康步道、景观雕塑、城市园林……漫步在渠县生态滨江走廊,一眼望去,除了清澈的江水,就是满眼的绿。游战史广场,看三国文化浮雕;观賨王塔,领略厚重賨人文化。一张城市生态景观绿网就此铺开。
生态滨江走廊
渠县住建局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所办公室主任李涛告诉记者,渠县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优越,渠江、流江河将城市自然分割成三大组团,形成“两江四岸”的天然生态滨江景观,构建起城市水系骨架。
“近几年,渠县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先后打造了几条滨江生态走廊景观带。加上城市的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快速推进,城市变化巨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李涛指着河对岸正在建设的楼房说:“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环境好了,房价也提高了,那些江景房,已经达到7000多元一平方米。”
江景房
李涛介绍,这一切都得益于渠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四川一流生态滨江名城”的发展理念,坚持大规划、大投入,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更宜居,人们生活更有品位,让渠城焕发出新活力,幸福家园越来越美。
山
“看得见水,还要望得见山,才能留得住乡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渠县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把城市放进大自然,把青山绿水留给城市居民,致力于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靓丽城市。
渠县县城周边较高的山体有马鞍山、八濛山和文峰山,三山鼎立形成山体基本骨架。城郊山体连绵起伏,形成生态屏障,城市山体及公园面积约23.95平方公里,山水用地占整个城市总用地约42.1%,为城区提供天然绿肺,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渠县文峰山公园建设项目位于渠县东城区中部,与西城区隔江相望,占地面积约109公顷。公园的功能定位为崇文重教的开放性文化公园、全国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城市生态居住新区、打造国家4A级景区。
文峰山公园(效果图)
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已于2017年12月27日完工。李涛说,“公园建成后,站在文峰塔顶,整座城市的山山水水就能尽收眼底。”
城
渠县区位发展优势独特,地处“双核双带”中心区域,渠江穿境而过,境内通航里程达283公里,上接秦巴、下连重庆,是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境内襄渝铁路、南大梁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达成铁路横贯东西,是川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近年来,渠县依照“拉大骨架、完善功能、打好基础”的思路,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渠江二桥、渠江三桥及4条救灾通道、204国道改线的建设,城市骨干道路覆盖区域达到城市总体规划面积的80%以上,形成了“三纵四横”的城区路网骨架。
渠城夜景
随着东城、南城、北城生命通道贯通,路网建设犹如打通了渠城发展的“任督二脉”,让城市整体框架迅速拉开,县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各项重点民生项目进展顺利,不断刷新“渠县速度”。
截至2018年7月,渠县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5万人,人均住房面积34.04平方米。“到2030年,渠县将实现建城区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目标。”渠县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信心满满地说。
文
渠县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被誉为“汉阙之乡”。此外,渠县还拥有賨人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8年,“三汇彩亭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渠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文明城市”。
賨王塔
文峰山,渠江水,渠县已将城市融入了自然山水之中,加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渠城就此将“山、水、城、文”融为了一体。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那么,现在的渠城就是一座“走了却还想回来的城市。”
“渠县‘两江四岸’这么漂亮,文峰山公园钟灵毓秀,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我决定就住在这里,不走了。”胡大爷是渠县某单位的退休职工,子女都在成都定居。十余年前,胡大爷从单位退休,应子女们要求,搬到了成都一起生活。
近几年,渠县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偶尔回来探亲的胡大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跟老伴一商量,索性回到渠县老家。“现在家乡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就是天然的养老之处,我哪儿都不去了,叶落归根。”胡大爷笑呵呵地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部分图片由“爱上渠县”提供)
编辑:李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