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9月28日,首届西南地区政务新媒体(微博)学术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内知名行业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西南地区政务新媒体的从业者围绕“由发布到服务”主题共同探讨了政务新媒体线上发布、政府宣传、社会化服务的最优实现途径。期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服务部副主任、震长侯建民接受了四川发布记者的专访。
谈速度
实现流程全自动 “发生”到“发出”仅仅间隔一分钟
“从雅安地震发生到准确测定信息发出,我们全程只用了55秒钟”,侯建民说,“一般来说从发生到发出的时间在一分钟至两分钟内”。
他说,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反应,得益于中国地震台网已经打通了从监测分析到信息发送的整个流程,实现了流程全自动化。具体来说,侯建民介绍:地震发生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周边的地震台站,地震台站将测定信息传到省地震台网中心,传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整个过程是实时传递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技术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实时分析打出发布级别,随后把参数发到官方微博账号上,并实时绘制一张地图,这时,微博账号的信息发布也是自动的。
侯建民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之后,信息发布的首选平台是微博。而除此之外,中国地震台网还和如央视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百度等许多互联网平台打通了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了地震消息发送与这些平台的自动对接,借助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他说,级别较高的地震,推送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可以覆盖到一个亿的用户。
谈服务
推送更精准 运用新技术助力服务升级
“通过新媒体对公服务,我们不只是发出信息,还要定向精准推送。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不同,震级越大,覆盖越广。比如九寨沟地震就是全网推送,仅这一条微博的阅读量就达到了四个亿。”他说,在信息发布,精准覆盖、推送之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叫做机器人写稿。
他解释到,从服务诉求出发,我们的目标已经不是简单的发布信息,我们正尝试通过一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使地震信息的产出内容更多。他说,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机器人写稿,几秒钟就可以产出几百字、十几张图,实现新媒体服务的升级。比如在地震发生时,我们不仅能告诉你地震本身的信息,还能通过机器人实时分析产出当地海拔、气候、历史地震情况、人口信息等更多背景信息。将技术运用到地震的场景中,不仅比人工操作产出内容更多,也更加精准,更加智能。
谈互动
政务微博怎样加强与群众的互动?
作为微博大V,侯建民经常与网友进行互动,为大家答疑解惑,专业的同时又不失幽默活泼,深受网友喜爱,他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震长”,很快,他的个人微博账号粉丝量就突破了160万。
为何会建立起这样一个账号?侯建民告诉记者,最初建立个人账号是因为发现有一些场景并不适合直接用官方账号与网友进行互动,这时通过个人账号来回应网友更加方便。他说,这个微博主要是协助大账号继续与网友进行一个互动,这里的内容既有与地震无关的,个人有趣信息的分享,又有地震相关信息的发布。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因为清楚账号管理人作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所以网友们对你会较为信任,我们可以扩大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同时传播一些有趣、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形式相对活泼,更容易被网友接受。
“该严肃时就严肃,绝不添油加醋,该活泼时就活泼,要知道新媒体平台传播绝不是新闻发布会。”他说,这也是增强政务微博与群众互动能力的一种新方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摄影 张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