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何为“尖兵”?
泸州市特警支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支尖兵,就是要敢于吃苦,不怕困难,时刻走在前列。
九十余天的封闭式训练,三个多月的艰苦与付出,五项团体和个人的荣誉,就是他们对“尖兵”精神最有力的诠释。
一个命令
不折不扣执行
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警察亦然。
今年4月底,省公安厅下发练兵比武通知后,泸州市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副市长、公安局长何绍明,市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聂海波,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卢天润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精心准备,力争取得最佳成绩。
领受练兵比武任务后,泸州市特警支队先后召开了5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究部署比武先期筹备工作,并将此次比武竞赛活动视为检验近年来泸州特警警务实战化训练成果的一次契机,纳入年度核心工作强力推进。
据特警支队副支队长侯亮介绍,支队按照比武科目划分,对比武细则进行反复研究,结合每名参赛队员的特长、优势,量身制定了训练计划,科学组训,严格施训,确保了训练效果质量。同时,支队与市局相关部门衔接,对比武活动的场地、人员、装备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确保了训练后顾无忧。
无人机项目是今年新增的比武项目。“我们之前接触很少,接到通知后,市局和支队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推动我们无人机项目的开展。”机动大队中队长、无人机主飞手杨家君说,训练之初,面对场地不规范、机型不符合要求等多个问题,支队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边按照训练计划开展训练,一遍积极协调市局对训练场地、装备进行保障。训练中,支队按照详细的训练计划推进,结合比武细则,从无人机起飞速度、点位操控,人像目标侦查、救援物资精准投掷等细节方面着手,采取“点位量化”的方式,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最终,这个仅三人、只训练了短短一个月的无人机小组,靠着彼此间的默契配合,在决赛中达到了“精准无误、分秒必争、最大输出”的最佳效果,夺得“无人机”项目团体第一名。
一场比赛
团队全勤投入
这是泸州市特警支队第四次参加练兵比武活动,队员们早已轻车熟路,但也丝毫不敢懈怠。
“在封闭训练前,我代表支队对参赛队员做了一个家庭情况统计,我们的队员家属怀孕的4名,生病的3名,准备结婚的1名,孩子准备入学的5名,几乎家家都有特殊情况。”特勤大队中队长钟亮说,90天的封闭训练中,所有参训队员没有一丝怨言,没有一个掉队。分管支队的领导、大队领导也陪着大家扎根训练场,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榜样。
李秋明是家属怀孕的四个队员之一。为了比赛,他离开了急需人照顾的妻子和家庭,全身心投入训练。比赛正式开始前,他还突然染上了肠道疾病,高烧40度不退。但为了参赛的无人机项目能够取得好成绩,他靠着顽强的意志,硬是撑到了比赛结束,最终晕倒赛场。无人机项目得了第一名,李秋明却整整住了两个星期院。
与李秋明相同,吴疆也是一名“伤员”。吴疆是特勤大队中队长,搜排爆主力队员。参加比武前,刚刚完成了国家重要安保任务,腿部韧带受伤,走路都成问题。“得知支队要参加活动,只在病床上躺了三天,第一个疗程都还没结束的,就义无反顾地回到支队,要求成为集训队的一员。”支队排爆虽然不跑不跳,但却要穿上近70斤的排爆服作业,克服泸州极为炎热的天气,其辛苦可想而知。但这个“伤员”却从来不当回事,只是笑着说, “再苦再累兄弟们一起就不累了,我享受的是并肩作战的快乐”。最终,在吴疆和队友的全力拼搏下,搜排爆项目荣获省厅比武团体单项第二名。
此外,在所有参训队员的共同努力下, “狙击步枪多姿势精度射击”项目获团体第五、王洋获得个人第三名,特警支队取得了团体综合成绩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是泸州市特警支队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一个信念
特警用心坚守
“尖兵”之“尖”,在于信念。
这次比赛的诸多荣誉,只是泸州市特警支队拔尖地方之一。 “按照省厅及市局的职责定位要求,支队主要承担反恐防暴、应急处突、动中备勤、安保警卫、巡防指导等职责任务。自成立以来,支队多次受到各级表彰,涌现出多名优秀干警。” 特警支队支队长张远志说,这和支队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队员的努力分不开。
党的十九闭幕后,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在泸州市特警支队,学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常态、习惯。支队上下即使再忙,也会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让思想随时处于“拔尖”状态,让自己随时走在前列。
这就是泸州特警尖兵的信念。
四川发布记者 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