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通过按手印的方式,秘密进行“大包干”,此举被认为是开了1978年后中国农村“联产承包”改革的先河。
然而,在此前两年,广东中山县板芙公社鲤溪大队下属的3个生产队就已经实行了“联产到劳”,改革了自己的命运。
11月14日,“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主题采访团的媒体记者来到了有“广东小岗村”之称的广东中山鲤溪村走访,在山青水秀中领略鲤溪村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当年的鲤溪村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向记者们介绍了这一段传奇故事。1976年,被当时中山县定义为落后大队的鲤溪大队,不仅完成不了粮食上交任务,社员更是经常挨饿。为了解决社员的温饱问题,年仅22岁的时任支书林德成冒着坐牢的危险,带领着同样年轻的支部成员和社员,开始了“联产到劳”的改革。“联产到劳”的模式主要是确定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在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晒谷等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多于生产队规定土地的产量也可自行安排。如果承包土地减产了,要负承包责任。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实现“联产到劳”的鲤溪,劳动力得到了解放,面貌也随即为之一新。最初改革的3个生产队,在实行“联产到劳”的第一年,粮食产量就提到了50%。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不仅使生产队完成了上调任务,还出现了粮食富余,部分社员开始养鸡养鸭养猪,到市场去换钱,为消除贫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了1980年,在改革以前基本上住在茅房的鲤溪人,已经纷纷开始建起了砖房和水泥房。
鲤溪的改革变化,很快就成为各大队、各生产队学习的样板。鲤溪“联产到劳”的经纶迅速在板芙公社内被借鉴,各个大队和生产队纷纷开始加入到改革的浪潮中。
1979年6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中山县考察,反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见,尊重农民的经验,虚心向农民学习。这使得板芙鲤溪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1979年9月和1981年4月,《南方日报》在头版分别刊发了在中山县召开的“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和介绍板芙公社实行联产到劳成效的重磅文章,在广东省推广学习鲤溪的改革经验成为共识,掀起了到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鲤溪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将延续改革的精神与勇气,结合当地实际,计划利用和活化鲤溪村“红色抗日”“广东小岗村”等资源优势,逐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鲤溪将会越来越好”,鲤溪人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