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人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今年以来,成华区积极探索社区规划师工作制度,率先在全国构建社区规划师“导师团—规划师—众创组”三级队伍体系,8月31日举行社区规划师论坛暨社区规划师聘任仪式,精准把脉居民需求,全面推动全区社区规划师工作落地落实。随后,一系列由规划师、居民及众创组全面参与的社区品质提升项目应运而生。11月21日,以“美好社区·品质成华”为主题的成华区2018年社区规划品质项目评审会拉开帷幕。
本次评审会由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成华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承办。评审会共收到来自全区各街道共计42份项目策划书,内容涉及社区环境改善、生活空间打造、配套功能提升、特色品牌展现、产业业态植入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努力打造“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一景观一韵味”社区发展治理品牌。
42个项目同场竞技
描绘成华居民社区生活美学蓝图
自成华区全面开展社区规划师工作以来,陆续打造了青龙致强、龙潭华泰社区等一批示范社区。在立足前期工作的经验和基础上持续提升社区规划建设品质,成华区全面撬动居民、社区规划师、导师团及众创组参与社区共同营造。“比如本次保和街道申报的‘和顺幸福湾’项目,就是居民深入参与规划的代表。项目由社区规划师指导,居民全程参与功能创意、方案设计,将打造4个功能区全面辐射各年龄阶段所有居民,十分契合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和社区发展治理的需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打造优质生活空间,成华区还有不少以发展社区特色文化、老街新生等为主题的优质项目。“龙潭街道同乐社区的项目则将特色客家文化融入居民生活,采用客家传统材料和元素贯穿整个项目,通过物质空间的提升,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共建共享、和谐现代的客家风情社区。 ”
记者了解到,评审会之前,成华区各个街道已进行了项目初评,从200余个项目中评选出42个项目参加区级评审。评审会现场,各街道主要领导和项目主创设计师参与项目评审答辩,从项目前期策划、具体成型、后期创建维护方面做详细阐述。据了解,成华区联合上海同济大学制定了专业评审方案,针对选题重要性、方案合理性、居民参与度及方法创新性进行充分评估。会上,导师团专家和相关部门代表共同评审项目理念方案,居民代表参与最佳创意奖投票。
下一步,成华区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评选出来的14个优秀项目进行资金扶持。随着成华社区的不断提档升级,居民幸福感的不断攀升,展现成华社区生活美学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推动社区规划项目落地
成华区展现社区发展治理“新形象”
作为成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注脚,本次项目评审会在将居民需求转化为实际项目的同时,再次将成华区社治工作成效和未来发展蓝图展现在了市民面前。
成华区作为成都传统中心老城区,脱胎于“老工业基地+大农村”,老旧小区多、安置小区多、生活宜居环境欠账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区在环境提升、功能优化、景观打造、特色塑造等方面任务繁重。今年以来,成华区立足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定位,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区情施策,创新手段攻坚,在全市率先研究出台全面推行社区规划师工作方案,在全国首创“全域覆盖”的社区规划三级队伍体系,聘请社区规划导师13人、社区规划设计师106人,组建社区规划众创组102个,广泛撬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满足成华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接下来,成华区各街道、社区将精准把脉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整合人、文、地、产、景等社区多元素融合发展,督促社区规划项目进一步落地落实,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发展温度、提升幸福指数,为探索国家中心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提供了“成华样本”。
展现社治工作成效
成华区交出社区发展治理新答卷
以社区规划工作为牵引,成华区今年社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记者了解到,成华区今年成功打造以“钱币文化”“沙河文化”“老工业文化”为主题的3个市级文化示范院落,集中治理102条背街小巷,并按照“一街一特色、一景一格局”的原则,重点推进339锦绣天府塔商业街、永立星城都商巷情景街、建设路全域示范街、地堪路咖啡文化街道等优雅时尚的精品街区建设。
同时,成华区大力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建成社区综合体5个,建立全区统一政务服务大厅和14个街道大联动分中心,新建学校医院35所、文体养老服务设施41处。在此基础上,还完成绿道建设68公里,新增小游园·微绿地9处,建成开放二仙桥公园、新华公园,北湖公园、海滨公园二期等8个市政公园开工建设。
未来,成华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环境提升建设美好家园、聚焦优质服务提升生活品质、聚焦共建共治增进社区认同,积极探索符合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的社区发展治理路径,努力建设更高品质、更具特色、更有温度的生活社区。
编辑:李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