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都民生项目荣获“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2018-12-15 17:48:56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今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和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报告大厅,“成都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斩获“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耕耘显成效,成都经验引发满堂掌声。

2018年的这个奖项由网络投票和专家学者共同评选完成。

成都市从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五大聚焦

了解一下

↓↓↓

第一,聚焦基层“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顶层设计下活“一盘棋”,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

●成都市创新组织领导体制。成立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县两级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党委常设工作部门,由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主要负责人,负责战略谋划、统筹指导和督促落实。

●成都市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出台19个配套文件,构建“1+6+N”政策体系。编制《城乡社区发展规划》《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基本评价标准》,提升工作的整体性、前瞻性和规范性。

●成都市健全四级联动机制。强化市委、区(市)县党委、街道(乡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市委总揽全局,市县两级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联席会议制度,街道(乡镇)、社区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第二,聚焦社区服务层次不高、供给低效等突出问题,推动社区服务做“加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成都市以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为出发点,实施“党建引领+五大行动”。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作渠道下沉服务资源,投入580亿元,实施老旧院落整治项目327个、“两拆一增”项目2011个、“小游园•微绿地”项目143个、特色街区打造项目112个,整治背街小巷1918条,社区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成都市以市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互联网+社区服务”。

●开发“天府市民云”APP,整合33个部门职能资源,集成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便民缴费等134项服务项目,实行“一次认证、全部通行”。今年10月,“天府市民云”正式上线,目前实名注册用户超过70万人,日活量达10%,累计服务730万人次,得到市民普遍点赞。

●成都市以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目标,不断提升社区生活服务业态。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植入教育、医疗、家政、就餐等项目,向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加快推进社区书屋建设,打造“15分钟公共阅读圈”。推进天府文化进社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凝聚社区共识。

第三,聚焦基层“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职能做“减法”,让街道(乡镇)和社区抓实主责主业。

●成都市积极推进街道(乡镇)职能转变。按“5+X”模式重构街道(乡镇)内设机构,推进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取消街道(乡镇)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考核指标,建立街道(乡镇)权责清单制度和事权下放准入制度,强化街道(乡镇)党的建设、居民自治、民生服务、综合管理等重点职能。

●成都市努力推动社区减负提能。将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压缩到15项,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创设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议事会、监委会运行机制,推进物管、业委会等自组织和社会组织联动,实现组织联建引领共治、事务联议问题共商、阵地联用空间共享、活动联办资金共筹。

●成都市加快完善权责统一的配套措施。试点推进产业功能区、街道(乡镇)、社区管理体制调整,以产业功能区承接街道(乡镇)经济发展职能,明确产业功能区与区(市)县职能部门、街道(乡镇)、社区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

第四,聚焦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各类主体参与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做好共建共享的“乘法”,把多元主体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成都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围绕棚户区、老旧院落、城中村改造等居民高度关注的难点问题,由党组织动员和指导居民自治组织、居民议事会充分商议,各方利益主体充分参与,引导群众开展模拟搬迁、居民自治改造等工作。

●坚持以党建凝聚社会力量。从组织引领、制度保障、物质支持三个维度,划定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服务的边界,培育各类社区自组织和社会组织。全市登记社会组织达到1.1万家,新增注册社区志愿者16万人。

●成都市大力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按照社区居民“第二个家”的定位,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最小化办公场地、最大化服务居民面积,植入亲民服务项目,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住、能参与。

第五,针对社区资金、人才资源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做好资源分配的“除法”,推动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成都市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让基层有钱办事。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激励资金双轨并行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实施惠民项目9.6万个。2018年,市县两级直接向社区拨付15.9亿元专项用于社区发展治理,推动设立社区基金(会)200多支。

●成都市完善社区人才引留培用机制,让基层有人办事。推动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岗位薪酬体系,打通职业上升通道。实施“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动态储备社区后备干部1万多名,破除地域和身份限制,统筹培育、选拔和管理优秀社区书记。(记者 赵荣昌 部分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