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一名连幼儿园也没有上过的残疾人杨嘉利,已经出版了三部个人文学专著。12月16日下午,包括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残联,四川大学出版社和四川经济日报社等五部门在成都联合为其举办新书《重生门》作品研讨会。
今年48岁的杨嘉利在一岁的时候,因突发高烧致小儿麻痹症并重度重度残疾。他不能正常走路,没有健全的双手,说话少有人听得懂。
没有上过学的杨嘉利受张海迪影响踏上了自学之路。18岁那年,杨嘉利带着自己的文稿到四川省作协投稿,由于作协地处成都闹市,经常有卖牙膏牙刷狗皮膏药的小贩进入。杨嘉利长相“怪异”,他的出现把作协的很多人都吓跑了。
“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跑掉,也没有退路。和他聊天,才知道这是一位残疾人文学爱好者。”杨嘉利新出版的作品《重生门》以60名与他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人物为写作点,讲述了他和这些人物的感人故事。这些人中,又多以文学界、新闻界人士为主。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原主任孙建军是杨嘉利所写60人之一。他说,他和杨嘉利的不解之缘,就是从30年前开始的。
《四川经济日报》社长李银昭可谓杨嘉利的伯乐。三年前,在李银昭的帮助下,杨嘉利受聘担任四川经济日报的文学副刊编辑,时年45岁的杨嘉利不仅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报社还为其购买了社保。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被杨嘉利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欣然为《重生门》作序,在序中赋诗“时光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杨嘉利作品研讨会担任主持人。
“在寒冷的冬天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感觉特别温馨。大家有一个共识,不完美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基本特征。对于人来说,几乎没有完美人,都有缺陷,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但人的总体能量不会因为缺陷而损失,只是发生转化或转移,一些功能弱化,另外一些功能就会得到强化。因此,从能量学或者发展学角度看,残疾人也是正常人,残疾人往往能创造奇迹,身残志更坚,体弱能更大,从残缺中发射光芒。杨嘉利就是精彩例证。”李后强在发言中深情地说,从苦难奋斗精神,杨嘉利应该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四川的“张海迪”,是四川残疾人的学习榜样和成才典范。在他的作品中,充满泪流、暖流、气流、光流,布嵌着冰点、亮点、燃点、奇点,他的作品就是励志书、奋斗史、大爱诗、众生相。我们细致阅读杨嘉利的作品,可以产生几点启示:一是人人都可以成才;二是人的社会贡献主要在思想;三是美就是不完整。物理学和美学表明,美=对称+破缺, 一般是95%左右对称、5%左右残缺。真正的美或者漂亮是不完整的,是有细微缺陷的;四是对残缺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程度不同的残疾人,如脑残、心残。对残疾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残疾是社会的底线和良心,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五是写作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捷径。在所以途径中,文学道路阻力最小,对物质要求最少,对生产关系依赖最低,手上有笔,桌上有机,网上有路;六是社会关怀是残疾人的温室。同样工作质量,残疾人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和成长,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残联、民政、作协、媒体等都是亲人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尊严,更为体面,更加幸福。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姚乐野,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四川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邓子强,四川省残联理事长毛大付,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军,四川日报总编辑助理、专职编委姜明,成都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海泉,四川经济日报社长、总编辑李银昭等悉数出席研讨会。
“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着绽放。 杨嘉利生命的绽放,尤其经历了无数的酷暑和严寒, 穿越了太多的荆棘和险滩,可喜的是, 他拖着疲敝的身子, 一步一瘸, 蜗牛般,带着他的《青春雨季》 《彼岸花》《重生门》 等一本又一本心灵之书挺了过来。”李银昭在发言中说,杨嘉利微小的生命, 几十年的经历, 以及他在路上前行的背影, 都是在对人生意义, 对生命价值作进一步的更新的诠释。通过 《重生门》这本书, 让大家知道,在杨嘉利的身边, 在他的周围, 以他为圆点, 一层又一层, 一圈又一圈, 有那么多双暖暖的手, 有那么多颗热热的心, 在杨嘉利的每一个阶段, 给予他不断地帮扶和温暖。也正是这些不断的帮扶,也正是这些无边无际的温暖,才有了人生苦路上的坚定前行。
在李银昭看来,一个不善待弱小者的人, 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不善待文化人的人,不算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优秀的、 文明的集体、 团队、 社会, 就应该让像杨嘉利这样的人活得更加快乐, 活得更有价值感, 更有尊严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