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公园城市 未来之城

2018-12-18 08:46:15   成都商报

2018夏季在蓉港澳台大学生城市互动体验营学生体验天府绿道
 

  
成都科学城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
 
开栏语
 
来吧 到大美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18年7月13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公布,到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8年,成都破题公园城市建设,这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元年。经过近一年建设,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中的成都之美,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深刻地改变着市民生活。
 
岁末之际,正当盘点之时。这一年,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努力探索和生动实践?成都商报和红星新闻即日起推出《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元年街区大赏》系列报道。
公园城市之美,美在城市形态、生态和业态,将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绿道山川、城镇街区、茂林修竹、花重锦官的锦绣天府新画卷,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公园城市之美,美在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将通过记者视角寻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彰显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大城气韵。
 
公园城市之美,更美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之美以及市民的参与之乐,将结合市民、街区商家、创业者的感受,以记者手记的方式,提炼亮点街区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以及如何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将采访相关部门,立足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高度,深度解析亮点街区的建设内核和理念。
 
赵雷一首《成都》,曾唱出这座城市的美和魅力。是的,成都很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成都,将会更美!
(饶颖)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 “公园城市”?它和森林城市、宜居城市等已有概念有什么区别?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诞生地,这一年来,天府新区一步步将“公园城市”从理念落实到规划蓝图,再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兴隆湖样本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12月17日,天气晴好。中午时分,兴隆湖鱼翔浅底、鸟击长空,湖畔的餐厅人潮涌动,沿着亲水步道,散步、运动的人三五成群。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天府新经济产业园的企业、员工为这里蓄满活力,忙而不乱。
如果是休息日,这里更是热闹。12月8日,“天府杯”天府公园城市(TPC)2018全国健身达人赛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的300余名健身爱好者、路跑爱好者汇聚一起,健身运动、挑战自我。
 
“公园城市”提出的这一年里,兴隆湖逐渐成为成都最有号召力的公园城市街区之一。来自兴隆湖区域经常性活动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兴隆湖区域先后组织开展了60余项赛事活动,初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赛的经常性活动体系。
 
建设公园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兴隆湖区域堪为样本,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气定形、以能定业。而今,兴隆湖4500亩的湖面微波粼粼,湖中水质正朝着饮用水级别的III类水质标准逐步提升,湖面同时倒映着龙泉山的绿意盎然和天府新经济产业园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总体谋划 夯实全域绿色生态本底
 
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总体谋划,才能久久为功。不仅仅是兴隆湖,这一理念贯穿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始终,夯实全域绿色生态本底。
 
与兴隆湖毗邻,天府公园和鹿溪·智谷绿道都在今年变身“网红”。粉黛乱子草的花季,成都人争相来这里打卡,相册内外一片萌萌哒;待到成片的墨西哥鼠尾草开放,紫色花海又让人仿佛置身普罗旺斯;“天府黄”刷遍成都人朋友圈的时候,这里的人气同样超高,彩林造就的风景线美得让人找不到形容词。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山连两翼”,天府新区段增绿增景正在进行,今年已完成新增森林面积超3000亩的目标。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新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400亿元,建成兴隆湖、天府公园、鹿溪生态湿地等10个重大生态项目,形成绿地湿地1.5万亩、河湖水体1.3万亩,建成绿道120公里,完成6个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该负责人还透露,统筹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北部生态隔离廊道、白沙湖等17个重大生态项目正加紧实施。
 
与此同时,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在天府新区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愈加合理,形成118个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生活圈”,依据不同产业定位、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布局生活配套、营造消费场景,引导公共服务随城市开发进程同步覆盖。
 
落实五年行动目标
 
2022年公园城市形态初现
 
5月11日,全球首个公园城市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兴隆湖畔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副主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正教授宋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等接过聘书,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两个月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挂牌成立。“在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有了体制保障。”公园城市建设局首任局长林强同时也任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和国土局局长,如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成了他这一年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实际上,在集聚发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会展等绿色产业的同时,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13个镇街“一镇一特色”,依托自然山体、水系、沟谷,打造生态观光廊道,构建一体化、网格化的生态绿地系统,同步释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破题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天府新区提出的“三步走”目标非常清晰:
 
至2022年,基本建成天府新区核心区公园城市全域生态骨架,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呈现,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
 
至2035年,天府新区核心区全面建成公园城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案例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范例;
 
至2050年,天府新区全域建成中国的公园城市典范区,公园城市理论和实践上升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规律和新范本,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刘友莉 摄影记者 王天志
 
编辑:李俊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