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12月14日,成都地区空中交通管制协调委员会以空管协(2018)3号文批复同意《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规则(暂行)》,自2018年12月20日零时起实施。
据了解,本规则是组织实施四川省首批低空协同管理空域运行管理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在四川低空协同管理空域内从事飞行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本规则主要解决了哪些低空空域管理方面的问题? 12月18日,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空管处相关负责人在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媒体见面会上回答四川发布记者提问,并作详细介绍:
本规则以破解当前低空空域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目标,以目视自主飞行为核心,明确了四川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各方的职责和关系,分别规定了首批协同管理空域中固定空域和低空目视通道两类空域的管理主体、飞行活动组织实施、空域准入条件、飞行计划报备、情报气象服务、应急处置、安全责任等,此外,还规定了协同管理空域范围内临时起降点的报备流程。
本规则对各方关注的问题也进行了回应。
首先是安全方面,一是对航空器驾驶员的资质、航空器的速度和重量、机载设备等方面做了限定,把好空域入口关;二是建设地面监视和通信设施设备,实现对低空目视通道内航空器能够 “看得见、喊得上”,军民航指令能够得到落实;三是构建协同运行中心,提供飞行情报、公共咨询、协助应急处置等服务,力求将飞行中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四是持续对空域运行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运行经验,为后续空域运行安全提供参考。
其次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一是简化空域使用流程,航空器在协同管理空域内飞行,仅需提前1个小时,完成飞行计划报备1个环节即可实施;二是目视自主飞行,同一空域中可容纳更多的航空器运行,空域使用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再次是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方面,无人驾驶航空器可以根据固定空域责任主体单位的具体要求,在固定空域内开展飞行活动。但在低空目视通道内,由于暂时缺乏对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的监视、管控手段, 当前,目视通道内禁止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待相关条件成熟后,我们将考虑无人驾驶航空器与其他航空器的融合运行。
据介绍,《规则》将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在总结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完善,提高其在更多运行场景、更大试点空域范围等方面的普遍适用性,进而形成四川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中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内容。
请注意!目视自主飞行不是随意自由飞行
需要注意的是,目视自主飞行是指在目视飞行条件下、遵守相应的空域运行规则、接受管理、通过“观察避让”承担飞行安全责任,而不是随意自由飞行。
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有何创新亮点?
据介绍,空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都有所创新。一是变现行的军民航分块管理为“军地民”三方的协同管理;变现行的管制指挥飞行为目视自主飞行。二是将“孤岛”的通航飞行空域通过低空目视通道连接起来,从而为低空空域实现“联网成片”找到可行的办法。三是通过ADS-B监视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低空飞行“看得见联得上”,为做好低空飞行管控提供有效的手段。四是协同管理空域对所有满足空域使用条件、遵守空域运行规则的通航用户开放,体现了空域资源的公共属性。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编辑:彭宛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