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出炉!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上升至全国第五

2018-12-29 15:21:54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12月29日,《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该发布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由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承办。

《报告》连续第四年将全国286个“创新元”作为区域创新评价的逻辑起点与观察载体。《报告》显示,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30位的创新元(表1),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宁波和无锡。深圳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并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城市。从位次变化来看,各创新元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仅有深圳、无锡2个创新元的位次与上一评价年度相比未发生变化,有19个创新元位次上升,9个创新元位次下降。

排名前30位创新元中西部创新元呈“分化”态势。一方面,进入前10的创新元数量有所增加,且位次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前30位的创新元数量减少2个(表2)。从省域分布看,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创新元占比接近三分之二。

创新环境指数排名前30位创新元位次波动明显。广州、成都、武汉等19个创新元排位所有上升,其中,济南、沈阳、石家庄、昆明等9个创新元新上榜;苏州、杭州、南京等9个创新元位次有所下降;深圳、宁波2个创新元位次未发生变化(表3)。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创新元依次是深圳、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宁波、南京、西安和郑州(表1)。

创新投入指数进入前30位的创新元位次变化比较明显。成都、杭州、武汉、合肥等17个创新元位次上升,其中,芜湖、南通、福州、盐城、烟台、徐州6个创新元是“新鲜面孔”;西安、南京、绵阳等11个创新元位次有所下降;仅有深圳、青岛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表4)。其中,排名前10位的创新元依次是深圳、广州、西安、成都、杭州、武汉、合肥、南京、绵阳和苏州(图2)。

创新产出指数排名前30位的创新元位次变化相对不大。无锡、杭州、广州等5个创新元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苏州、南京、宁波等17个创新元位次有所提升,其中,长沙、镇江、温州等7个创新元新上榜;深圳、西安等8个创新元位次有所下降(表5)。苏州、南京、深圳、无锡、杭州、广州、宁波、镇江、常州和中山位列前10(图3),其中,苏州“一马当先”,优势突出。

分地区来看,区域创新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跟随、东北和西部紧追”的格局。《报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几大特征:空间现“大鹏展翅”格局,趋势成“创新共同体”引领,要义扬“知识创造”优势,焦点补“生态效应”短板。

其中,从286个创新元的创新活动来看,我国区域创新活动越来越明显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报告将排名前30名的创新元定义为引领型创新元,从其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以东部沿海6省为翼,中西部6省为脊,青海、西藏和新疆为尾的“大鹏展翅”型创新格局(图10)。

《报告》指出,创新时代创新结构“质化”呈五大转变:一是增长结构从线性发展到指数变化,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三大技术之间的合作加快发生,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呈指数化增长,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源力结构从政府推动到市场导航,区域创新的源动力转变为市场,由区域市场诉求“倒逼”区域创新行为,引导区域创新活动。三是空间结构从城乡相望到市村互动,打破以往城乡区隔的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社会创新机制正在完善,尤其是在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与城市之间互动频繁,初步形成了的市村互动、互补、互促的“全闭环式”创新发展格局。四是网络结构从梯度发展到干支联动。尽管区域创新在区域间呈现梯度发展之不平衡状,但东部、中部、西部已基本形成“干支联动”、协调前行之创新发展格局。五是体系结构从科技孤岛到体系通畅。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科技孤岛,通过政企社之间的主体角色归位与创新互动机制建设,已经打破并形成通畅体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编辑:彭宛聆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