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藏戏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结项成果报告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2018-12-29 20:12:31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28日下午2:30,国家艺术基金《藏戏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结项成果报告会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举行。四川省文化厅原副厅长、一级编剧严福昌老师,著名藏学家、博士生导师格勒教授,国际藏戏研究专家伊莎贝拉教授,阿坝州文化馆副馆长曾晓鸿老师,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县佛教协会会长、壤塘藏戏团创始人俄旺旦真活佛等出席报告会。

据悉,《藏戏评论人才培养》是西南民族大学获得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受文化部、财政部领导和监督,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

项目自2018年3月立项以来,分阶段稳步实施,招生工作于2018年7月初完成。项目组严格按照国家艺术基金“高层次、小批量”原则,经专家组评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核,最终录取学员20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6人,硕士12人,专业背景包括戏剧戏曲学、民族学、美术学、舞蹈学、文艺学、美学等。项目于7月10号举行开班仪式,此后集中授课30天,田野调查10余天,集中写作30天。同时,项目组于2018年11月举行了全国第一届藏戏评论大赛,收到参评稿件60余份,经专业老师评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这些获奖论文将与学员的结题论文一起收编进论文集《雪山红牡丹──藏戏评论文集》,据悉,该论文集将由民族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俄旺旦真介绍了壤塘藏戏团自1979年恢复以来的基本情况,对近几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藏戏团的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俄旺旦真老师认为,藏戏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壤塘藏戏团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锐意进取,积极创新,创编了大量新编剧目,在未来希望借助国家艺术基金等平台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项目负责人杨于卓副教授以《感恩相遇  携手未来》为主题对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汇报。从7月11日开始,项目进入紧张的集中授课阶段,炎热的暑假里,整整30天,从上午到下午,晚上也安排了讲座或剧目观摩。上午、下午的集中授课,他们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耽搁一节课,做到了授课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学员们认真听课,认真学习,8月9日集中授课结束,8月10日准备一天,8月11日一早8点出发开始了田野调查。红原是他们田野调查的第一站。除了对当地文化部门的采访和资料收集,学员们重点调查了两个藏戏团:麦洼藏戏团和茸塔寺藏戏团。

当然这两个相聚不过20公里的戏团也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一个坚守传统演出习俗,在固定的时间演出固定的剧目,而另一个已经面向市场,成立了文化公司;通过访谈,他们了解了,茸塔坚守传统背后的原因,也知道了麦洼无奈成立文化公司背后的藏戏人的能动性,从此得以窥见传统藏戏现代变迁背后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弥合;此外,麦洼藏戏团何以有其他任何藏戏团没有的几出剧目,比如《罗摩衍那》等,还有一部戏叫《后宏期》,表现公元8世纪,赞普朗达玛灭佛后,此后近400年,处于分裂割据的藏地,佛教又如何再次兴起,因为他们去的时候,正是一个活佛圆寂日的法会的时间,演员们都不能表演,一年之内,唱都不能唱一句,所以学员们没能看到……但这许许多多的好奇和疑问为学员们将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项目组先后深入阿坝县、壤塘县、色达县、马尔康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部分学员还走访了新都桥木雅藏戏、炉霍等地,观摩了巴塘藏戏等。

8月20号,项目组平安返回成都。此后开始了论文初稿的撰写。9月30号,学员提交论文初稿,项目组组织期刊专家评阅,给出修改意见,并建立学员与期刊编辑老师之间的联系,要求学员理解老师的意思,认真按要求修改,截止目前,学员20余篇评论文章中有3篇文章已经公开发表于核心期刊,此外项目组与多个期刊达成组专栏的意向,目前还在进一步选稿、调整的过程中。进入12月,随着论文的定稿,评论文集进入校订排版的过程中。

各位学员结合自己的评论文章,从藏戏唱腔音乐、动作、审美、剧目创作、发展现状、传承及现代化转型等多方面进行了汇报。

会议宣读了拟推荐的优秀学员名单,据悉,优秀学员名单及其材料经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审核后,将为这些学员颁发相关证书。会议同时为全国第一届藏戏评论大赛的获奖论文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本项目培养的20名学员将在项目结束后回到原单位,他们将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学习所得,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创作等工作中,关注藏戏,继续撰写相关评论文章,力图将藏戏评论与其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以评论促进藏戏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