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蓝天下 让每个人感谢每个人

2018-12-31 21:03:11   人民网-四川频道

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站在了时间的门槛前。成都在今年冬天,收获了意外之喜。飘雪不期而遇来到这片土地,最终汇成一股股清澈的流水,滋润天府大地。这般清澈,来自于全年24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离不开每一个成都人共同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我们选择了绿色,而这青山绿水,也在眷顾着这座城市。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三治一增”,即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在蓝天保卫战中,成都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入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动”。环保红利不断释放,生态价值逐渐体现,引领着成都生态文明持续向好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全面部署,与每一位成都市民身体力行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成都生态环境发展。人努力,天帮忙,一幅花重锦官、绿满天府的画卷,在成都徐徐展开。

有的习惯,正在形成。成都积极建设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无缝对接、融合发展的市域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市民也越来越多地选择了绿色低碳出行,共享单车成为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路上电动汽车的增多,不仅印证了人们日益提升的环保意识,也正在改变人们的汽车消费选择。2018年,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3号线二三期和有轨电车蓉2号线首开段开门迎客,成都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正不断扩展,新的出行方式不断被解锁。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成都地铁的总客流量超过了400万。科技治霾,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移动源尾气净化装置、“超细清水雾系统”、“走航”监测系统、3D气溶胶激光雷达组网监测技术、“天地一体”生态监测网络等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成都改进空气质量的实践中。

有的旧习,逐渐在变。2018年春节,烟花爆竹禁燃区域扩大,电子爆竹、喜庆音乐、靓丽鲜花装扮佳节氛围,代替了过去的烟花爆竹。4月的清明节,不放鞭炮、不烧纸钱,一束鲜花祭先人的绿色祭祀新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中元节期间,在很多社区开展了鲜花祭祀的活动,往年火光冲天的景象不再重现。跟往年比,成都这两个时期都未出现因“烧纸钱”造成的PM2.5浓度超标。秋收时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将秸秆变废为宝,进行综合利用,改变了露天燃烧的旧习,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环境。

有些梦想,慢慢实现。田相和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每当碰上好天气,他都会拿起相机,去拍摄成都的风景人物,这一爱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在他眼中,今年拍风景容易了很多,“2016年,我拍到雪山10多次,2017年是30多次,2018年是50多次,一次比一次见到的雪景更漂亮!”坐城观山,推窗见绿,仰望蓝天,俯掬清波,正日益成为成都人朋友圈的日常景色。而作为承载着成都生态保障、休闲旅游、慢行交通、海绵城市等八大功能的天府绿道,也一步步从“规划图”变成人们常去的“休闲地”,成为串起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一条瑰丽的项链。

在成都遥望雪山(摄影:田相和)

每个人的每一次绿色选择,都承载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照进现实。

回望2018,从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到每一个市民的点滴努力,站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24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为今年画上了难忘的句号,共同为这座城市写下了名为“绿色”的年度关键词。

2018年,每个人都应该向每个人的付出道声感谢。

记忆向后,目光向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9年,我们将继续共建共治共享公园城市,将青山和绿水,留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