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媒体发布会,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四川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具体成效。
40年来,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左右,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婴儿死亡率下降5.58‰,连续10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8.6/10万,连续15年低于西部平均值,2017年首次低于全国平均值;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值。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院病床使用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分别跃居全国第3位和第6位,县域内就诊率高达98.27%,居全国第4位。
──40年间,四川省人均期望寿命从64岁提高到77岁,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60余年才达到的目标。
──40年间,四川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10-15倍,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0年间,四川省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4倍多,大骨节病、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决定性成效,结核、乙肝发病率10余年持续降低。
──40年间,四川省肿瘤、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发现率、管理率、治愈率空前提高。
──40年间,四川省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人员数增长了3.7倍,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40年间,彩超、CT、磁共振等先进诊断设施设备在四川广泛普及,精准、智能、快捷、便携的检测检验手段不断丰富。
──40年间,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心脏支架、微创手术、靶向治疗等大批临床高精尖治疗技术惠及全川广大人民群众。
四川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解放思想,增加供给的阶段(1978~1992年):围绕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主要矛盾,实行简政放权政策,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单位自行管理、自主经营,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保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计划免疫,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政策和管理机构,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二是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阶段(1993~2002年):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床位、人员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标准和规划。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落实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取代公费医疗。
三是加大投入,强化公益性的阶段(2003~2011年):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到全覆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四是深化医改,健全制度的阶段(2012年以来):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确保事业发展“方针指引”。推进全民预防保健,切实保障群众“健有所护”。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切实保障群众“病有所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切实保障群众“病有良医”。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合理就医”。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医有所保”。发展健康服务业,切实保障群众“多样需求”。实施健康扶贫攻坚,切实保障群众“弱有所扶”。创新医疗服务监管,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权益”。
编辑:彭宛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