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章伦走访贫困户。
有诗云:“自古英雄多炼狱。”他非政史中的英雄,只是寻常巷陌一普通汉子。但是,江湖上总有他顶天立地的传说。尽管,他不在江湖。
他叫周章伦,是四川省古蔺县公务员队伍中一张闪亮的“名片”,现为县委编办一普通干部。2006年,他调任县委办副主任,我们曾共事半年时光,未料竟结下一生胜缘。后来,我到泸州市级机关工作数年,方知其历经的磨难超乎想象,却始终坚忍不拔、昂然立世,是一真正的精神贵族,遂一直想用拙笔绘之神行,以使世人知道奔腾不息的赤水河畔竟有如此风雨山脊。
远观之,绝非铁塔磐石身材,也非钢筋铁骨身躯,仅一介文弱书生而已。个不高,貌不扬,“一副深度眼镜,一个陈旧挎包”是其标配。走在人群中,很快即被淹没。其明显特征,莫过于镜片后的双眼──布满血丝,却闪耀着坚毅的光芒。
(一)
他出生于古蔺县椒园镇关龙村,一叫“石滩沟”的小山村。在古蔺版图上,乃偏僻艽野之地。群山之间,那些陡峭、崎岖的山间小路总令人遥想往昔的困顿穷厄。
古人云:“深山藏巧玉。”出身寒素的他,幼年即显聪慧之质,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是左右邻舍交口称赞的“人家孩子”。其父虽斗大字不识,却将村头先生教导的“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之理铭记在心。见长子聪颖,遂立下“砸锅卖铁送子读书”宏愿。是以,其龆龀之年即被送往村头学堂。
懵懂的岁月,乡间孩子多热衷于“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鳅”,他却手捧书本,穿梭于师尊之间。漫天风雪时节,常有同学因衣衫单薄放弃学业,他却从未落下半天课程。众师对负薪挂角的他极偏爱,常给予更多鼓励和指导。从小学到初中,其成绩一路遥遥领先,从未有“屈居第二”之说。后,以优异成绩升入观文中学读高中。
从版图上看,观文中学隔椒园仅30余公里。然,其时两地不通车,前往观文中学需靠步行。周日下午两点,他即踏上漫漫求学长路。那些弯弯曲曲的泥途,坑坑洼洼,每逢雨雪天气,泥泞不堪,每行则有“难于上青天”之慨。总角之年的他,从家中到观文需5小时以上,两脚常磨出血泡。月底周六下午,他才能回家取生活费。一路上,常行在暮霭沉沉的山道间,走在月满枝头的时光里。途经“太医沟”“鬼门关”“望乡台”等荒郊僻野时,那些厉鬼传说常令他心惊胆寒、直冒冷汗。但是,他从未叫苦,也从不喊累,一直跋涉于巍峨书山,漫步于书香之途。高二时,即因学业优异被遴选入古蔺最高学府──蔺中“农村中学重点班”。
在蔺中,其资质禀赋深受老师称道。只是,身体疯长的年代,家中窘迫时常令他食不果腹。他既沉醉于师尊耳提面命的春风之感,也常苦闷于校园饭菜分量的明显不足。其时,父母每月仅能给他10元生活费──那是父亲拴着绳子,荡着秋千,在悬崖峭壁上采药换的“搏命钱”,必须一分掰成两分用。别人在课堂上奋笔疾书时,他却常常纠结于如何解决温饱问题。饥饿的感觉,总是肆无忌惮地在胃里疯长,惟埋首于书本中,方能暂时忘却那些难耐时光。在同饥饿斗争的岁月,其成绩从未掉队,一直是同学眼中的才俊风流。那些囊萤映雪的时光中,他精心编织着“象牙塔之梦”,憧憬着未来的学海人生。
岂料高考时,因无钟表提醒,最拿手科目竟迟20多分钟进场,从而严重影响发挥,最终以9分之差饮恨败北。极度失望之余,他决定复读一年。未料到,叙永师范不久发来录取通知。倘放弃叙师,意味着放弃可以瞧见的现世安稳,也担心来年中榜后过不了政审关。望着两鬓星霜的父母,四壁萧条的寒舍,他终含泪挥别梦中的大学之门,走进叙师……
(二)
1982年,他从叙师毕业。按校方的鉴定,出类拔萃的他本可进入城区中学任教,时任观文中学校长也期待他回母校贡献才智。然,他却向县文教局坦陈──愿以十年青春,回报“衣胞之地”。在其心里,在家乡椒园设坛布道、传播文明,实在是一个令他神往的愿景,他确实走不出乡亲们那渴望的眼神。
彼时的椒园,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交通靠走,确属苦寒之地。谁分到此地,皆视作被“发配”天涯。众人对其选择深感诧异,组织上却乐得竟有这等“异人”,一再夸他是“家乡好儿郎”。2003年,我曾陪领导到此地调研。蜿蜒小道间,但见山高谷深,险象环生,很久方见白云深处有人家。同行之人一路感慨──倘有战事,此即躲避原子弹之地啊。
在椒园的“戴帽初中”,他一站就是十年光阴。深耕讲台的岁月,其道至简,惟念子弟。呕心沥血中,将寒窗数载积蓄的学识倾囊而授,所教语文学科成绩常获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一时名震蔺州教坛。众同行均讶异──深山何时藏高人?国家第一个教师节,他即被评为全市优秀教师。原本,他欲在家乡贡献毕生心血。奈何,聪明可爱的一双儿女三天两头感冒,每咳嗽辄十天半月以上。椒园医疗条件极落后,常需送至观文乃至县城就医。后,经不住爱人的枕边风,遂申请外调。其时,适逢观文中学中考失利,向来赏识他的校长当即拍板要人。
1992年10月,组织上将其调往观文中学。在新的岗位,他很快崭露头角,时有教育论文和文学作品见诸报刊杂志,深得同行敬重和上级嘉许。不久,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副校长。1995年,县委宣传部招考《古蔺报》记者,素有经世济民之志的他积极报考,以优异成绩进入录用名单。然,文教局考虑培养一名校长不易,未同意他调出教育系统。翌年,县委组织招考文秘人员,他再度以高分入围,后被分至政研室。这一年,他积极走村串户,访贤问计,交上一批颇有重量的文稿。随后,参与县党代会报告起草,其气贯如虹的表达、言浅意深的观点深受称赞。1998年3月,被下派至观文镇任党委副书记,未几即被提拔为镇长。在地处高寒地区的观文镇,他穿荆度棘、跋山涉水,仅用30余天时间即踏遍全镇村村落落。某次,其身患重感冒,刚输完液即不顾道阻且长,到全镇最远村落访贫问苦,让当地群众无不动容。
2001年11月,他被调回县级机关。此后的岁月,无论任县委办副主任,还是组织部副部长,均是领导倚重的“左右手”。让人称道的是,其身处重要岗位,却从无要员派头,不狐假虎威,不颐指气使,不谄媚权贵,只是低调地坚守古礼,不卑不亢行走在心中的大道上。众同事感慨,在其手下工作最舒心,要求虽严,但常感受到他兄长般的呵护──或一个微笑,或一声称赞,或一亲切问候,或一悉心指导。
(三)
原本,他有一个特别幸福的家庭。爱人温柔贤淑,女儿乖巧懂事,儿子活泼可爱。工作之余,其最大享受就是天伦之乐。特别是聪慧的女儿成绩不错,让他甚是欣慰,自己的“大学梦”终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怎料,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7月,突如其来的病魔袭击了女儿,闪电般击碎全家的岁月静好。
那一年,其女儿读高三,高考前夕常称头晕。初,夫妻俩以为熬夜学习所致,遂叮嘱女儿晚间早点休息。女儿照办后头痛状况却愈加明显,他即送孩子到医院检查。辗转几所大医院,当“脑瘤”二字从大夫口中缓缓吐出时,对夫妻俩不啻于晴天霹雳。眼看美丽的大学校园已向女儿招手,青春的画卷徐徐铺开,正等她描绘出灿若桃花的色彩,这场病痛却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中间。其爱人背着女儿大哭不已,一再诅咒命运的不公……
他稳住心神,一再安慰爱人“现代医术发达,人间终有奇迹。”随后,即送女儿到省城治疗。其时,数万元手术费对他们一家无疑是天文数字,但他从未唉声叹气,立即找亲戚朋友筹款,把女儿送上手术台。在他眼里,女儿健康远比一座金山重要。半年后,女儿境况逐步好转,遂开始谋划高考事宜。他也积极奔走,遍请老师辅导孩子。
只是,过段时日,其女儿仍感觉头晕。他把女儿送到省城医院复查,医生凝重告之,孩子病情恢复不乐观,仍需再动一次手术。夫妻俩一下懵了,痛苦强烈如天崩地裂。其爱人当即崩溃,整日以泪洗面、焦虑不安。此时,家中借款已所剩无几。接下来,他又是不停地筹钱,不停地安慰爱人、鼓励女儿。
那些日子,内心的焦灼,筹钱的苦恼,终日的操劳,常使他心力憔悴。但是,他明白惟自己坚强,方能让爱人和女儿坚强。他对爱人讲:“既然命中注定,惟有勇敢面对。只要共同承担,就能感动上帝,就会出现奇迹。”即便寝食难安,他也从不抱怨,从不皱眉,时时用暖如春风的微笑鼓舞家人──有我在,天塌不下来!随后,女儿在他鼓励下勇敢走进手术室。
女儿第二次手术出院后,家中经济更加拮据。彼时,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不足三千元,何年何月方能还清沉重的债务啊。当然,即便背负如此重压,在他眼里──苦难终会终结,命运总会翻篇,只要女儿病情好转,再多的苦也甘之如饴。为尽快偿还债务,他当即卖掉160平米的住宅,搬进90平米的小楼。
(四)
有一种人生,叫做一再陷入泥潭。半年后,他带女儿到医院复查。结果出来,却是五雷轰顶的消息。医生举着手中片子,为难地告知他──手术未达到理想效果,仍有复发可能,且会出现后遗症,但不能再做第三次手术,惟有保守治疗了。此消息,宣告了他的女儿命途多舛、人生艰难。从那天起,举家走进了长长的冬天,窗外阴霾笼罩,终日一片铅灰,看不到晴空,也看不到云彩。其心里仿佛插柄利刃,时时难受不已,却吼不出声来。他只能在暗夜,默默舔舐渗血的创口。
不到半年,女儿病情再度复发。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中,他爱人──某校教师,受不了爱女的哀声刺激,忍不住无望的撕心煎熬,在家中呆呆地坐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他也差点崩溃,甚至在夜半时分躲进厕所默默流泪,但在爱人和女儿面前,仍一如既往的坚强。他知道,倘自己垮了,这个家就完了。他要昂起头颅,驾着沉重的生命之舟,驶离苦难之河,冲破沉沉暗夜,拖着家人一个不少地走进希望的明天。他一边托人寻访名医,一边鼓励家人相信奇迹。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鼓励女儿同病魔搏斗,向命运抗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此,历经的每一次痛苦,都在其灵魂深处种下了坚韧的种子。
彼时,除个别领导知道他的苦难外,其他干部职工均不知其家中遭此重大变故。我在其手下工作,知道他曾请假外出,却未窥见他的苦楚。他同我们讨论文稿时依然笑容可掬,同群众谈论生产时依然谈笑风生。那个年代的风气不比现在,有的科行局长感冒输液,偏要弄得探望之人络绎不绝。而他遭此厄运,从未向下属吐露半点风声,也未将一丝哀伤写在脸上。我在某些接待场合,见他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只道他饮酒耿直,绝无“你喝干我随意”的架子。多年后方明白,他本非贪杯之人,只是在偶尔寻醉中舒缓自己的压力,释放自己的灵魂。
再后来,爱女病情日益加重,家中债务不断增加,其爱人不堪重负,流露出悲观厌世想法。她幻想用自己的离去,换来上苍的垂怜,博取爱女的重生。那段时日,爱人绝望的眼神让他为之心碎。他惟有及时送上最贴心、最细腻的关爱,帮助其树立直面黑暗的勇气和信心。他常安慰爱人:“女儿不能没有你!我们无拒绝苦难的权力,但有应对苦难的方式。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勇敢走下去,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奇迹。”
即便有他不断鼓励,爱人的情绪也时好时坏。后来,甚至一激动就要昏倒于地。见此,他专门送爱人到医院检查。命运同他开了一天大玩笑,检查结果让他再度掉进万劫深渊──爱人心脏出现严重问题,须尽快手术,否则时有生命危险。万般无奈之下,他咬紧牙关东挪西借,把爱人送进省城华西医院手术。未料手术后,院方接二连三发出病危通知。甚至,在爱人昏迷整整两周后,院方首席专家亲自通知他──办法全部用尽,费用过于高昂,建议放弃治疗。那一刻,他五内俱崩,站在病房里泪如雨下,几近瘫倒。半小时后,他擦干泪走进专家办公室,一再哀求再用半天时间抢救。那度日如年的半天啊,从不迷信的他不停地求菩萨、祈神灵。这一次,上帝终未打盹。半天时间将过时刻,其爱人竟慢慢睁开眼睛,令在场专家们狂喜不已,一再奔走相告:“奇迹!天降奇迹!”只是,生活一度不能自理,甚至比手术前更为悲观。自此,照顾妻女的重任,处理琐碎的家务,安抚年迈的父母,全落到他一个人肩上。
关键,他是家里的主心骨,也是单位的顶梁柱。每日上班,既有诸多复杂事务等待他处理,亦有各种材料等待他把关──他是县委领导离不开的助手。身负重荷工作不易,况乎公务从无尽头。而他,在精心照顾家庭的同时,工作上仍勤勉如初,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地付出。他对工作的原则是──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这十多年来,他在工作上从无丝毫闪失,总是交出一份份优秀答卷,将灰暗的日子涂出蔷薇的颜色。2017年,他被评为全省机构编制系统先进个人。当然,他获得的省级荣誉何止于此,仅省级先进还有来自省委农工委以及省政协的表彰,等等。事实上,他从未追逐名利,他只是一到单位就停不下奔跑的步伐。也许,繁重的工作于他恰似一份镇痛剂。只有在不停的工作中,他才能暂时忘却心中的苦痛,得以片刻超脱。这是怎样的一种镇痛方式啊。
(五)
人生,总有太多不可预知。他压根未料到,厄运竟接二连三袭来,构成了诡谲不定的漩涡,不断考验他搏击风浪、穿越迷雾的定力。在他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他衰朽残年的二老,竟相继身染重症。先是父亲身患严重脑梗,几近不能自理,接着母亲又查出胰腺癌。世间,还有比这更坏的境况吗?命运反复地将他玩弄于鼓掌之间,从未给他丝毫喘息机会。家中亲戚皆叹,他的负担太重太重!
古希腊哲人曰,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巨大的不幸。好在,他是一个强者,无助时从未消沉,痛苦时从未悲观,失望时从未绝望。这些年来,他始终高举与命运抗争的拳头,时时与苦难搏斗,刻刻与压力较劲,撑起全家几近坍塌的天空。行笔至此,忽心生愧意──我等每遇挫折即怨命运不公,每临坎坷辄叹人生艰难。而他面对那些狂风席卷的愁云,热血里流淌的是坚不可摧的倔强,痛苦里包藏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灵魂里安放的是与天抗争的力量。同他相比,我等确实是皮袍下面藏着的一个“小”。
是的,终其一生,重压折不弯他的脊梁,苦难挡不住他的脚步,痛苦摧不垮他的精神。但是,他的日夜奔波、精心照顾,并未换来女儿的重生。其女儿病情愈发严重,甚至发展到严重的精神障碍。世间之痛, 莫过于目睹孩子受尽折磨,自己却无力分担。历经无数不眠之夜的艰难抉择,他最终遵照医生建议,将女儿送往泸州精神病院治疗。
父爱如山,情深似海。难以想象,他将女儿送至精神病院,目睹那些姿态各异的患者,听着那些撕心裂肺的惨叫,是怎样的忧心如焚,是怎样的柔肠寸断,又是怎样的一步几回头,泪别挚爱的女儿,走出那扇阴冷的大门。他后来告诉我,走出精神病院不远,无尽的愧疚、所有的悲伤汇在一起,如开闸洪流再也压制不住。他赶紧寻一无人角落,任沉积千年的泪水哗哗奔泻……
此后,他周末均心急火燎地奔赴泸州,到精神病院探视女儿。而每一次离别,他无不惙怛伤悴。女儿清醒时,反倒安慰他──称自己在医院好多了,已习惯里面生活,叫他安心回家照顾妈妈。闻此,他怎能忍住伤心的泪水,又怎能轻易抬起告别的步伐。他说,所谓舔犊之爱、血脉之情,惟离散之际方有切肤体会。他也曾动过接女儿回家的念头,但其病情不允,家中仨病人也让他乏术分身。左右为难中,惟与痛楚成伴,拥思念成眠。如此两地往返,又是几年目断魂销的伤心时光。
听他讲,近来女儿病情愈加严重,肿瘤已把双目挤压失明,甚至渐渐失去意识。而他,纵有万般疼爱,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的生命之花慢慢凋零。至今,其女儿躺在医院里目不能睁,口不能言。周末探望时,他都在哀哀欲绝中一再祈求上苍的垂怜,一再哀求医生和护士的关爱。每每还家,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照顾郁郁寡欢的爱人,安慰身患重症的二老,努力牵着他们走出窒息的时光……
(六)
几年前,获悉他们一家的捉襟见肘时,我曾同罗强、王坤等昔年同事登门探视。可是,杯水车薪的涓滴之助,又怎能尽释寒门的重负。况乎,他一直固守着文人学士的气节,守护着墨客骚人的尊严,对亲朋好友捐助一概婉拒。即便困境威逼的艰难时刻,他也从未向领导、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
如此年年岁岁,从不惑之初操劳至望六之年,一路从未轻松片刻。原本,他是一文学爱好者,喜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喜欢击缶而歌、泼墨言志。只是,生活的重压让其舍弃所有爱好,一门心思照顾病中亲人。在那些兀兀穷年的沧桑中,在那些劳而不怨的日子里,把人生活成了一部励志诗篇。这十多年的岁月,浓缩着一个钢铁汉子“蒸不烂、压不垮、捶不扁、炒不爆”的人生写照,昭示着一种绽放于血与泪中的精神之光。面对这样的大地苍生,你无法不俯首低眉。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叹,“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没错,周章伦者,蔺州真铁汉也。
肯尼迪说:“一个民族显示它自己,不仅要看它产生了怎样的人,还要看他尊重和铭记怎样的人。” 如此坚强的铁汉,无疑值得我辈永远仰视。人世间,芸芸众生均为山河大地上的一抹微尘。而他,已然是尘埃中一颗毫光万道的钻石,璀璨,夺目,恒久,照耀着古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众生!(曾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