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3月3日下午,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记者发现,在这147人的团队中,有12位代表都是来自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行政村的“村支书”。
从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到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央领导面前,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把哪些群众心声带到了“两会”?他们这样说!
代表名片: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村党支部书记余彬
记者:近几年来,您见证了长板桥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余彬代表:长板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全部入组、入户。还有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全村500多户搞风貌改造,有二十几户是新建农户,全是住上了钢结构房。另外还有我们搞乡村旅游,从原来的一到两户农家乐发展到七八十户,而且生意是越来越红火。明天就是3月5号,也是我们安哈镇的梨花节,游客会非常的多。我刚刚听老乡说今天就有非常多游客来了,热闹非凡,在北京开会的我很挺遗憾要错过了。
记者:现在咱们村民的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余彬代表:从2002年的不足400元,到现在(2018)的一万元以上。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您是四川的代表,也是西昌的代表,当地群众还有哪些迫切的需求?您是否带来了相关建议?
余彬代表:有。西昌市在乡村旅游,民俗生态旅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特别是我们现在搞这个天府旅游名县,老百姓最期望的就是乡村振兴。作为全州来说,特别是我们深度贫困地区的各个县,老百姓都很关注教育问题,我们现在是普及了一村一幼,这非常好,目前我们就希望能加强一村一幼的师资力量。此外,还有就是,现在凉山州已经是县县通道路,如果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让凉山州县县通高速,那就最好了。这个目标实现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希望能尽快实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