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 3月3日下午,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记者发现,在这147人的团队中,有12位代表都是来自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行政村的“村支书”。
从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到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央领导面前,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把哪些群众心声带到了“两会”?他们这样说!
代表名片:四川省江安县底蓬镇文武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底蓬镇妇联副主席(兼) 赵思学
“来!你也吃。”赵思学把刚剥好的桔子掰开,分成两半,其中一半递给记者。淳朴,热情。这是记者见到赵思学的第一印象。她是一位工作在基层的女村支书,20余年行走田间,“为村民做点实事,我就很高兴了。”她如是说。
3月5日下午,赵思学作为基层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她介绍,文武村是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她看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首当其冲产业要跟上。“产业发展好,我们农民日子就好。不用外出务工,同时还可以照顾好父母,孩子,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她发现,基层贷款难,“可以说是非常不好贷。”
“去年文武村创业贷款的村民有6户,只贷成功1户。”她向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举例。她说,我村一名返乡创业的村民杨时均,他2015年返乡开展肉牛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压力,于2017年开始申请相关农村产业扶持贷款,但部分贷款产品门槛高,要求申请人户口上所有人不允许有贷款,同时需要提供公务人员工资担保或房产抵押,且农村的房产不能作为抵押,这些要求对于一般的村民来说基本无法满足,所以当年该村民一年来多数次贷款均未成功。
“他后面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赵思学回忆,当时,她在家里和丈夫商量了一整晚。最后赵思学决定,将自己家在镇上的房屋房产证借给村民用于贷款!
记者问及她当时的想法,她笑笑说,“为了支持本村的产业发展壮大,我才将家中房屋不动产证拿出帮助他做抵押担保。”同时又对接协调近半年时间,该村民才贷出50万元,新增购买了40头牛。截至目前,该村民牛肉产值已经比刚开始养殖时翻了一番,如果当时贷款失败,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规模。
对此,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让农村金融回归本源,让政策更接地气,去掉一些限制,让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涉农贷款权限更多下放到县城,通过市场更多促进产业农展,增强农村金融活力。
二是“三农”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弱,建议政府层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创业投资基金用于农村产业贷款支持,解决银行对投向“三农”贷款的后顾之忧。同时建议银行要创新并加大应用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抵押融资等贷款,开发一些农产品订单、应收账款等农业产业供应链融资贷款。让农村贷款落地。
三是希望相关部门对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单位,特别是村一级,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使之各项投资软硬件设施环境提档升级,推动乡村地区企业做大做强,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