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四川省2019年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年学校安全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校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增强师生安全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意见》明确2019年全省学校安全工作总体目标: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避免一般性安全责任事故,强化安全教育,降低涉生安全事故,着力实现学校安全事故起数和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双下降。
《意见》提出,要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把“三防”建设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园视频实时监控与公安“天网”对接工作,完善学校安防系统,提高学校安全管理的基础能力。同时,各地各校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学校安全组织架构、操作流程、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安全档案、应急处置等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的体系,推进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管理,培养学校安全管理明白人,让相关管理人员明白每个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各地各校要坚持将学校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学校风险防控的前端着力点,关口前移,按照“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验收、销账”的闭环防控要求,推进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要全面梳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类型学校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定期汇总分析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制定区域性学校安全风险清单、防控责任清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建立“数据搜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分析研判”机制,发挥行业部门监管和专业技术力量的合力作用,实施行业分类分级监管,及时预测、预判各类风险隐患,及时向学校、学生发布风险预警,指导学校开展有效防范和治理。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警校共育”工作机制,推进校地、校警、校群联动联防联治,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推进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根据需要为学校提供相应法律服务,强化法律在维护师生权益、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中的权威性。
推进学校安全宣传教育。要切实抓好《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四川省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的课程资源,真正上好安全课,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穿插安全教育内容,做到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安全素养。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安全风险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主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困难、挫折,正确处理各种困惑、冲突和矛盾,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围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体验)活动。2019年3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各地要做好对安全教育日活动的组织领导,做到规范开展。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好中小学每月1次、幼儿园每季度1次应急疏散演练的要求。要针对当地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火灾、暴恐袭击、食物中毒等)开展各项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和技能。要及时总结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提升突发安全事件应对能力。要强化突发学校安全事件信息报送,严格落实“突发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的规定,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加强对事件舆情监控,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拓展突发事件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掌握涉校涉生安全事件信息,做好应对。妥善处置平息事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安抚民心。
《意见》要求,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明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将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落实到细节。要将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在开学前后、汛期、暑期等重要时段和关键节点,认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落实整改。(记者 陈淋)
编辑: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