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记者从泸州召开的“美丽乡村·蔬式生活”四川(泸州)第四届江之阳蔬菜品尝会新闻发布会获悉,第四届江之阳蔬菜品赏会将于4月25日到5月11日在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行。会议透露,到2022年,四川蔬菜产值将稳定在两千亿元以上,推动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
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处长肖祥贵介绍了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川视察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四川蔬菜产业实际情况,高质量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动四川蔬菜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持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成绩喜人
蔬菜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五位
2018年,四川省蔬菜种植面积1989万亩,产量4352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全省蔬菜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第一产业助农增收贡献率首位,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四川省莴笋、紫皮大蒜、芥菜、魔芋、黄花、羊肚菌、毛木耳、银耳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四川已建成以成都平原为核心,规模达1000万亩,全国最大的冬春露地喜凉蔬菜基地,率先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且羊肚菌生产面积全国第一。
近年来,四川基本形成川西加工外销蔬菜、攀西喜温蔬菜、川南早春蔬菜、盆周山区高山蔬菜四大优势蔬菜区域,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冬春露地蔬菜具有与北方设施蔬菜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水旱轮作的栽培模式,有效减轻了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原量,有力保障了产品品质。农业部对四川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6%以上,居全国前列。
作为“川菜之骨”,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深受消费者青睐。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四川已建成泡菜原料基地220万亩,培育了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产业从业人员超60万人。2018年,四川泡菜产量400万吨,产值340亿元,连续10年产量、产值双增,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泡菜产业大省。
四川蔬菜“三品一标”产品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连续举办了10届泡菜博览会,培育打造了“四川泡菜”公共区域品牌。连续举办了9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3届四川(泸州)江之阳蔬菜品赏会,唱响了“四川蔬菜 天然生态”品牌。
“五大工程”
推动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下一步,四川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走“稳面积、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之路。开展四川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基地提升工程、融合发展工程、品牌打造工程、川菜美味工程和主体培育工程“五大工程”,抓好四个重点环节。
提高全省蔬菜均衡供应能力。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与聚集发展,做大做强“三区一带”蔬菜优势区,积极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提升蔬菜生产科技水平。选育推广一批蔬菜优新品种,集成组装一批节本增效技术。开展机械化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试验、示范,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产品质量。
打造知名品牌。做大做强莴笋、辣椒、大蒜等传统优势蔬菜品种。在重点蔬菜产区,结合地域特点,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
拓展产业新功能。立足于产业整体开发,通过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在发展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同时,积极推动服务业和观光业的发展,使三大产业有机联合。(王承伟 记者 庞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