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9日,在第二届天府国际生物医药商业化高端对话会现场,受邀参会的诺贝奖获得者弗里德·穆拉德接受了四川发布记者的采访。四川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势条件?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化?弗里德·穆拉德对此一一作答。
Ferid Murad(弗里德·穆拉德):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
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因发现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扩张而获得1998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该研究发现对“伟哥”的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穆拉德博士获得过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在1996年获得著名的艾伯特和玛丽·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88获得了美国心脏协会(CIBA)奖;2000年获得了美国医学院校协会杰出生物医学科学奖-巴克斯特奖;2005年获得了美国临床药理学会杰出研究奖;2006年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获得了总统学者奖。
谈印象:生物城的变化非常大
记者:您是第二次来成都,经过考察,您认为这里的生物医药行业有什么发展变化么?
弗里德·穆拉德:我昨天去参观了华西医院,感到很印象深刻。我看到,这里有很好的设备,还有非常有经验的医生。事实上,去年我也曾到过成都,今年我又一次来到这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物城。再次来到生物城,我发现这里的变化很大,在这里入驻的企业超过了我的想象,发展速度非常快。
谈原因:海外企业为什么对中国市场感兴趣?
记者:海外企业为什么对中国市场有这么大的兴趣?
弗里德·穆拉德: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的规模大。中国的人口世界第一,这是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大市场。二是研发成本更低。在中国做研发的成本比海外便宜近一半,所以大家都愿意来做研究。三是病种多。中国有很多病类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病种数量很大,基数大,样本多,这也使研发的药将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从商业角度来看,海外公司会愿意到中国来。
谈对四川的期待:成都的地域和人才质量会促使当地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记者:四川也有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资源,也有华西等医疗资源,您认为这里是否具备成为一个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的条件呢?
弗里德·穆拉德:四川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而在国际上任何有名的科研区都需要跟当地的学校有很好的合作,因此我认为四川在这方面具备发展生物医药的能力。
我也去过中国的上海和杭州,我觉得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是比较快速的,但那里太忙碌,交通太拥挤,四川的生活质量则更高。一个科学家团队或者是公司来到这里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我认为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人会愿意来到中国,来成都。成都的地域和人才的质量在未来可能会带给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行业飞速、蓬勃的发展。
谈建议:给医生、教授多一些时间做研发
记者:您对四川在生物医药行业的产业转化还有没有什么建议?
弗里德·穆拉德:我在去华西医院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因为这里的医院和医生会把非常多的精力放到病人身上,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研究。希望未来医院或者学校的负责人能够给到教授、医生们一些时间去做研发,并且也可以借助公司的支持,和公司一起合作研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