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0日上午,记者从《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上获悉,历经2年多的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和修改完善的《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9年3月28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将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是我省第一部规范地方金融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捷同志讲话表示,《条例》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机制、行为规范以及服务与发展、风险防范、法律责任等事项作了具体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条例》作为我省第一部规范地方金融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对于促进我省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推动我省地方金融稳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条例》接下来如何贯彻实施,刘捷表示,要注重学习宣传,提高《条例》的社会公众认知度;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大执法监督,推动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条例》内容重点规范了“五个明确”
省政协副主席、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欧阳泽华介绍《条例》的有关情况时表示: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快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但地方金融组织经营不规范、非法金融活动频发等风险依然存在,地方金融监管缺乏有效的法定依据和执法手段,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条例》的出台正是基于此背景。
他介绍,《条例》共6章45条,包括总则、地方金融组织、服务与发展、风险防范、法律责任和附则。其中重点规范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明确”。
明确地方金融组织具体范围。《条例》严格按照中发〔2017〕23号文规定的属于地方监管的“7+4”类地方金融组织范围,将我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信用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权益类或者大宗商品类交易的交易场所等纳入监管范围,并对其行为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
明确地方金融三级监管体系。《条例》第五条、第六条明确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赋予各自监管职责。省政府建立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研究决定全省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重大事宜,对市(州)政府进行履职问责。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主管部门按照《条例》规定履行监管职责、日常检查、数据统计等工作,依法开展行政处罚工作。
明确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职责。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履行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责任,制定地方金融风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防范处置方案(第二十九条)。二是赋予各级地方金融主管部门必要监管手段。对严重影响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的,还可采取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查封相关场所、扣押相关财物等措施(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三是建立非法金融活动举报奖励制度(第三十六条)。
明确地方金融服务发展职能。四川地处西部,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促进地方金融发展。一是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介机构培育、金融扶贫、金融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等方面的金融发展职责;二是要求省政府地方金融主管部门制定全省金融发展规划,加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组织建立地方金融组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支持西部金融中心等现代金融集聚区建设。
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对地方金融组织违反《条例》相关规定的,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通过责令限期改正、罚款、责令停业等加大处罚力度。根据具体情形,还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给予警告、罚款的处罚。对地方金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也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