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伴随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流动,扶贫车间逐渐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达州市达川区狠抓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让扶贫车间健康生态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达川区康琳鞋厂位于亭子镇官田村五组,在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内,上百台针织横机正在运转工作,发出响亮的“咔咔”声,两百余名员工正小心翼翼的摆弄手中的活,一件件半成品鞋帮陆陆续续被工作人员成捆装车。
为了更好地促进扶贫车间发展壮大,达川区亭子镇党委政府积极给予康琳鞋厂政策、技术、场地等方面支持,让鞋厂吸纳百名群众就业,使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确保了村民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目前,此扶贫车间吸收了32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85个,人均月固定收入达3500元以上,实现了32户、100余人顺利脱贫。
郑世荣,今年48岁了,达川区亭子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没有文化也不会什么技术,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出去打工,以前她们一家人就靠着种地维持生活,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自从镇上建立扶贫车间后,她很快在这里就了业,现在就是做鞋面加工,早上一来就开始做,收入还是可以,一个月有三千多,一年有两三万的收入。现在家里面的经济也活跃一点了,大人小孩也感到高兴。家庭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达川区亭子镇,还有很多年轻劳动力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今年38岁的唐美丽就是其中一位,“扶贫车间”的出现,让这些劳动力不出村就能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了自我“造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步,达到了留守群众就地就近和居家就业的目的。
唐美好以前只是康琳鞋厂里一个小小品检员,通过自己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了管理人员,进货出货这些全是她在负责。“这个厂能给我提供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我也就不想再往外面走了,厂发展这么大,给我们提升的空间也比较大,就不想再到外面去奔波了。”说完这个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据了解,达川区康琳鞋厂于2010年创办,经过9年的发展,鞋厂已经从最初的2条生产线发展到8条,常年为一些国际时尚品牌提高鞋产品加工,全年订单量达130多万双。鞋厂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利润近百万元,税金近60万元,常年解决社会就业人口185人,就业人员幅射到达川区江阳、亭子、福善、通川区的盘石、宣汉县的柏树等12个乡镇。谈到将来,他说,会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通过发展,达川区康琳鞋厂先后被评为达州市达川区妇女灵活就业基地、达州市达川区职工(农民工)创新创业基地、达州市达川区就业扶贫车间、2018年达州市就业扶贫车间。达川大地上这个充满希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推动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康琳鞋厂通过提供技术相对简单、劳动强度弱、务工时间相对灵活的弹性工作制就业岗位,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计件取酬,重点促进留守妇女和老年人居家就业,使其能就近务工谋求生活。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就业,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据了解,近年来,达川区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造血为本,大力探索“脱贫攻坚+电商”等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合作方式,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扶贫增收新格局。建立贫困人口就业数据库,鼓励帮助约3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2014年以来,达川区累计减贫88286人、退出贫困村151个,贫困发生率由9.88%下降至0.65%,已于今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
罗崇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