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太阳神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T1航站楼建筑面积33.72万平米,建筑平面呈“Э”型,南北长1283米,东西宽520米,屋面最高点45米,属一类机场航站楼。T1航站楼主体结构的全面封顶,标志着航站楼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历时2年建设 用钢量等于两个“鸟巢”
位于简阳市卢霞镇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其航站楼构型取意具有成都特色的太阳神鸟,该项目的建成将把成都带入双机场时代,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从2017年5月,T1航站楼第一根桩开挖,到2019年5月T1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中建八局在这里奋战了24个月。在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项目部共完成桩基4000余根,总长度相当于绕成都三环一圈;土方开挖150余万方,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楼;钢筋绑扎9万余吨,相当于两个“鸟巢”的用钢量;混凝土浇筑60万方,能将整个天府广场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合同工期提前60天。
3年的紧张工期,100多家的物资供应商,27家的专业总承包,3000人的用工量,天府机场T1航站楼项目总承包管理压力巨大。为此,项目部借助云筑智联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归集分析,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智慧建造新模式。
高“颜值”带来新“挑战”
天府机场航站楼造型十分具有设计感,有大量的异形结构,普通的施工技术很难满足设计要求,对项目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弧形结构测量定位、1283米超长混凝土、15米超高支模架体、3米厚弧形顶板等等,这些都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其中,尤以3米厚弧形顶板施工最为困难。
在进行航站楼下穿高铁施工时,由于航站楼下的高铁区段是不减速下穿,高铁时速达350公里,因此这个区域的高铁顶板厚度厚于其他。3米的顶板厚度且为异型渐变双曲弧形顶板,这样的施工难度在全国也是首例。
为了解决这个施工难点,项目部在架体选择和主龙骨选用上采用了超厚结构架体和弯曲工字钢主龙骨,并通过BIM技术,进行施工前钢筋绑扎顺序模拟、复杂节点模拟,提前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工期和成本。
工期提前3个月
项目总工石鹏介绍道:“目前,项目部已经完成了23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全国BIM大赛银奖,通过技术创新,节省工期95天”。
“铁军”不坠青云志,“神鸟”展翅欲凌空。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快速“生长”,一起关注、期待她腾飞的那一天吧。
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进度条:
2017年5月,第一根桩基开钻;
2017年11月,第一个承台土方开挖;
2018年1月,第一台塔吊安装完成;
2018年3月,第一根钢管柱吊装完成;
2018年5月,第一块楼层板浇筑完成;
2018年7月,第一块结构板封顶;
2019年1月,指廊与大厅四层结构贯通;
2019年3月,大铁结构完成;
2019年4月,旅客捷运通道结构完成;
2019年5月,T1航站楼所有区域全面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