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 托起彝族同胞致富梦

2019-06-06 13:1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初夏时节,凉山甘洛大地空气清新,土地湿润,正是夏种的好时节。记者在蓼坪乡高山有机蔬菜基地里看到,10多位彝族妇女正在大棚里匀苗、移栽蔬菜,忙碌中不时传出阵阵笑声。村民莫阿牛说,“我在蔬菜基地务工,一天能挣80元,既挣了钱还照看了家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让彝族同胞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绵竹市在对口帮扶甘洛县过程中,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设立特色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加大种养产业扶持;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努力构建“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托起了彝族同胞的致富梦。

发展特色产业 打好绿色有机生态牌

娃娃菜、香菜、冰菜……在海拔2100米的蓼坪乡清水村,连成一片的精品大棚蔬菜长势良好,这是绵竹一蔬菜种植企业在这里实施的有机蔬菜种植项目。公司总经理王永刚告诉记者,公司依托清水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并与清水村签订了蔬菜基地建设合作协议。随着基地的正式运行,村集体和村民将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村民租地收入、务工收入、村集体分配收入等四项收入获得收益,助力脱贫。目前基地已建设育苗大棚20亩、覆盖2500亩耕地的田间灌溉系统、防护围栏32公里,建设加工产房和办公功能区900余平方米,气调库200吨、洞库50吨各一座,并已全部投入使用。

据了解,蓼坪乡清水村是甘洛县极度贫困村,海拔2100米以上,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仅仅依靠种植玉米和土豆维持温饱,而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的引进,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注入了动力。“今年3月项目开工时,清水村的干部和群众几乎全员上阵投入项目建设,仅仅用了36天,就完成了蔬菜基地的建设。”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王军告诉记者,他相信该项目将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甘洛县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天然好地。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在推进产业帮扶过程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到甘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彝族同胞脱贫。

2018年初,阿嘎乡组织相关人员到绵竹考察学习,被广济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种植的经验所吸引,在前线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成功引进绵竹凯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到该乡苟尔莫村种植反季节绿色有机豌豆尖。“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技术、肥料,并耐心指导村民种植,45天后就采摘了第一批豌豆尖,是一个短平快、见效好的项目,深受老百姓喜欢。”绵竹帮扶干部、阿嘎乡挂职党委副书记黄长志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与甘洛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春季首播的700亩近20余吨豌豆尖直销到了北京,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受到了甘洛老百姓和北京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在绵竹的对口帮扶下,甘洛县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好“绿色”“有机”“生态”牌,发展特色产业,为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找到了路子。

家门口实现就业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以前就想出去打工,可放心不下家里老小,在家里也就做些细小的活路,根本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绵竹把项目引进村里了,我们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挣几千到万把元。”5月29日,记者在阿尔乡眉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采访时,正在园区栽植柴胡的该村村民阿宾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基本上都是供自己吃,没有额外收入。自从绵竹全鑫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了后,大家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种植、嫁接核桃,学会了种植柴胡,工资兑现也快,去年一年她在园区挣了一万多元工资。现在村里很多像她一样的贫困户对项目进村都非常期待,对脱贫奔康满怀信心。

脱贫攻坚,送水不如打井,一个项目的成功引进和发展,让群众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村民阿宾只是其中的一户。绵竹对口帮扶甘洛前线指挥部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等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宣讲“我要脱贫”的重要性、产业扶贫的战略性,努力让群众发挥脱贫攻坚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脱贫奔康的进程中来,建设美丽家园、拓宽增收渠道、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文明新风,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小康。

蓼坪乡清水村50岁的莫阿牛告诉记者,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增收,自己也“眼馋”。从5月26日开始,她也去基地帮忙匀苗、栽菜,一天能挣80元,这样下去,脱贫肯定没问题了!

在阿嘎乡反季节豌豆尖种植基地,村民曲木俄主正在采摘豌豆尖,他笑嘻嘻地说,“以前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大树底下喝酒打牌,现在却在家门口挣钱,这是一个大变化。”据他介绍,该村以前条件差,村民思想传统,不愿意出去打工,家庭经济入不敷出。2018年初,公司进驻阿嘎乡苟尔莫村试验种植豌豆尖,他参加了首批种植,没想到收入比往年翻了两番,还被公司评为勤劳致富能手,戴着大红花在乡里巡游。今年的基地建设,村民们积极性都很高,纷纷主动到基地务工。

“利用优势资源,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日前甘洛县召开的脱贫攻坚现场会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到阿嘎乡实地参观后与会人员纷纷发出感叹。

扶贫先要扶智,输血更要造血。据统计,自绵竹对口帮扶甘洛县以来,前线指挥部组织各领域专家和团队赴甘洛开展技能培训,仅今年就已举办各类培训班、农民夜校4期,培训当地群众2000余人次;围绕“脱贫奔康”这一主题,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85万元,主要用于帮助当地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改造畜禽养殖圈舍,支持鼓励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做好防疫、农业保险等;引入民间资本1500余万元,完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构建“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甘洛群众脱贫奔康注入了不竭动力。

张红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