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三台:拆危建新与保护传承并重 让美丽乡村有浓浓的文化记忆

2019-06-13 11:2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11日,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走基层活动”走进三台县,记者们冒雨深入基层一线,用笔尖记录三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用镜头捕捉三台美丽新村建设的生动场景

△塔山镇槐树新村聚居点

据了解,近年来,三台县坚持把土坯房改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解决群众住房安全、增强民生福祉和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狠抓农村土坯房改建,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对土坯房改造始终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既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拆除危房建新房,又要切实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留住乡愁。全县保留了1000多处农村民居,并对每幢建筑制定了详尽的保护利用计划,让农村有浓浓的文化记忆,让群众有深深的家乡情怀。


△石安镇蓝家大院

走进石安镇蓝家大院,记者见到的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据介绍,蓝家大院已历风雨300载,2019年1月10日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蓝家大院坐东南朝西北,大院布局为“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呈中轴对称,层次丰富,秩序井然。大院中轴线横向排列三进,每进房屋拾阶而上,逐次升高。三进依次排列的厅堂,组成了蓝家大院的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厅堂,构成“九厅”。三堂左右各有两横厢房,厅堂与厢房(横屋)组成大大小小56间房间,12个天井。第一进5道大门,取“五福临门”之意。从正中大门进入,便是下厅。经过下厅,穿过天井,六步台阶上便是第二进大厅,是为中厅。中厅是蓝家族人活动的中心。中厅内侧高悬“耕读传家”4个烫金大字,反映了客家人“左手不丢猪,右手不丢书”的耕读传承。中厅内侧设有4扇高门,两侧各有一耳门。4扇高门平日紧闭,只开耳门。堂屋正中,安置木质神龛,雕工精致,两侧楹联“世守农医绵世泽,家传耕读振家声”,与中厅“耕读传家”牌匾前后呼应。走出中厅后,穿过天井,台阶上就是上厅,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神龛中供奉“汝南堂上历代高曾祖神位”祖宗牌位,神龛左侧挂着入川祖婆戴老孺人画像,右侧供奉财神,下供土地神位。


△蓝家大院

蓝家大院整体以红砂石作为基础,铺设石梯街沿,以青砖和土砖砌墙,巧妙运用上下落差和院院相通的门户,起到偶有沉降而不至于拉垮墙体的作用。大院房屋托梁使用榫卯结构,檩子、椽子穿斗拉纤,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大院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围”,内部房间虽多,但通过繁复而曲折的巷道连为一个整体,院落之间还有暗门,可以外防匪盗、内聚人心。院落下水道均为陶管,呈“之”字形分布。“之”字的转角处,均埋放着一个大瓦缸,用来沉淀净化污水,方便清淤。


△蓝家大院

蓝家大院除建筑格局独特外,其内藏的各类器物、精美的木刻珍品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已使之俨然成为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馆。内有蚕房、染坊、烧坊、榨油坊等生产空间,有传统的油榨工具、擂子、石磨、纺车、簸箕、箩篼、雕花床、八仙桌、官轿等。其中,大院中所藏的5张雕花描金大床更是精品,其精美绝伦的木雕工艺,令人啧啧称奇。花板床上刻人物、鸟兽、花草图案上千。圆雕、透雕、浮雕、线雕、题刻、绘画等技艺纷呈。

蓝家大院以祖堂为中心,长幼住所依次从内到外分布,高峰期时曾住过200多人,这种“家祠合一”的围屋建筑,体现了客家人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祖先崇拜文化以及“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强烈向心”的宗族观念。

随后,记者们一行来到塔山镇槐树新村聚居点。据介绍,该村率先在5组、6组率先启动村内住房改善治理,现已建成美丽新村聚居点38户。村两委正积极争取小型集中供水项目更好解决小区用水,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制定居民公约和农村环境维护制度,开展文明先锋户评比,组织专人负责道路保洁和垃圾分类转运,提升人居环境。今年新建2个聚居点,分别聚集20户(易地扶贫搬迁6户,一般户14户)和22户农户(易地扶贫搬迁6户,一般户16户),其中二社的聚居点场地已经平整结束、正在施工。去年,槐树村被评为绵阳市四好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宗友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