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年来,南充市公安局嘉陵区分局乘势而上、借力而行,大力推进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三不”效果。
把握“四种势”:乡村振兴之势、脱贫攻坚之势、城乡一体之势、三年攻坚之势
该局围绕“治理有效”的标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党务、政务、事务“三个对接”,使社区警务融入并带动基层治理。全局52名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建立人口管理、信息采集、交通、消防等联动机制,与基层党组织、司法所等建立矛盾纠纷联调机制。
3年来持续开展将脱贫攻坚与社会治安治理、信访维稳、社会良序培育相结合的“三结合一助推”活动,打击影响脱贫攻坚违法犯罪62起,处罚教育107人,涉及24个乡镇。在瓦窑嘴村,还引入“互联网+”思维,设置网上冲浪区,运用淘宝、京东推销产品,实实在在为农民增收,实现产业扶贫。
创新农村治安联防网络、巡逻防范、保障支撑等机制,使治安防控实现由城区到农村、局部到整体的战略转变。农村警情同比下降17.4%,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2.8%。
省厅派出所高质量建设三年攻坚战中,提出了在农村设置警务站。分局早在2016年,就在里坝镇猫儿田村建成了全省首个村级警务站,探索出“里坝模式”“猫儿田经验”。并不断推广复制,真正做到了“多点开花”。下步还将深入开展“六边六进”活动,为争创“五个最强”派出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抢占先机。
借好“三个力”:党政之力、社会之力、科技之力
该局积极向党政汇报,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上升为党政工程,嘉陵作为国贫区,仅智慧安全小区一个项目就争取财政支持4000万。同时,村级警务站已建成64个,按照“一村一警一助理”模式,配置民警64人、警务助理64人。警务助理和巡逻队每周至少巡逻2次,每人每次补助20元,村民每周轮流担任监督员,实行“双面签到”“入户签到”,密切联系群众。
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农村共整合网格员、流管员、五老”“五员”等力量1000余人,均佩戴“红袖标”参与巡逻防控,真正实现了社会治理社会化、公众安全公众管。
将城区物联网技术向农村延伸,开发成本低廉、简便实用的智能安防工具,包括互联巡更棒、户户联防声光报警器、重点人员手环、牲畜定位装置、“两车”防盗系统、“三电”防盗系统等。同时,还建设“大小”工程,即恢复村广播站“大喇叭”,依托“雪亮”工程推动乡镇自建“小天网”。提升了基层基础工作智能化水平。
实现“三不”效果: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社有调解员、村有调解组,乡镇有调解委,该局完成19个派出所司法驻所机制,以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律师和公检法司退休干部调解纠纷,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难纠纷不出镇”。农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23.6%,60.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村(社)一级。
社区民警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赋予警务助理一定职权,作为“助理员、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服务村社、服务群众,确保服务不缺位。
回归社区民警职能,派出所及社区民警原则上不承担案件办理、辖区外维稳处突和安保行动,主要开展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社情收集、信息采集、安全监管等基础工作。全区64个村级警务站建成后,实现了破案数、打击处理人数分别增长10%和15%,有效警情数量再下降12%的“两升一降”目标。
张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郭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