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贵阳数博会上,国家信息中心、数联铭品(BBD)、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发布2019中国大数据发展指数。在2018年大数据发展指数城市排名中,成都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大数据发展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能力、创新应用和综合保障3个一级指标,从数据、算力、算法、政务应用、经济应用、民生应用、政策保障、合作保障、安全保障9个层面,对我国大数据总体发展情况及各城市大数据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该指数具有“专”、“新”、“多”三大特点,将评估对象聚焦到市,覆盖中国300多个城市。
根据指数报告,2018年大数据发展指数的前五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随后是广州、天津、南京、东莞、武汉。
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数据汇聚、企业培育、政务融合应用、创新载体建设、产业支撑体系以及氛围营造等方面等方面成绩显著,大数据已成为引领成都数字经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成都光纤宽带网和4G移动通信网全面覆盖城乡,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各电信运营商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均已具备IPV6功能;高标准部署5G通信网络试点,加速全市覆盖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已拥有电信、移动、联通、中科曙光、万国数据等数据中心,正加快推进成都超算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网络理政中心信息系统功能,推进区(市)县智慧治理中心(网络理政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务数据汇聚方面。成都构建了“1个云资源管理中心、N个云服务平台、1个云安全支撑(1+N+1)”架构的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截至3月31日,主要政务信息资源存储量达到1622.7TB,政务数据灾备服务存储量达907TB;已上云部门达96个,上云系统达782个;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已接入部门总数73家,累计共享数据总量约203740.2万条;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60个部门604个数据集、3020万条数据。
在企业培育方面。成都对大数据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示范应用,推动市级相关部门、国有平台企业、产业园区与医云科技、通甲优博、福立盟、川能智网等大数据企业深度合作,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知名大数据企业。目前,我市大数据企业已涉及企业级服务、医疗健康、云计算、金融、智能制造等50余个垂直细分领域。
在政务融合应用方面。成都以建设智慧城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持续深化政务大数据应用。目前成都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审计、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推进,先后启动开展人口信息综合分析、交通出行智能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等领域大数据应用试点,上线运行天府市民云、城市智慧治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服务平台等平台,其中,“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荣获“2018年中国大数据最佳实践案例”。
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工业大数据国家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落地成都,并先后建立了一批大数据科研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专业孵化器,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能。其中,汽车产业生态圈云平台被工信部评为2018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在产业支撑体系方面。目前,成都正积极构建“六个1”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即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个产业专项支持政策、一个人才专项支持政策、一个统计监测体系、一个产业基金。目前已完成一个产业规划《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一个实施方案《成都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工作方案》,一个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一个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成都市引进培育大数据人才实施办法》,一个统计监测体系《成都市大数据产业统计分类》及网络直报平台,正积极推进设立大数据产业基金。
在产业氛围营造方面。相继建立大数据协会、大数据产业联盟、崇州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等行业组织和机构;先后举办“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智慧中国杯—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蓉城数据荟”、“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等大数据活动100余场次,营造了良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