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大禹故里、熊猫家园──汶川县参会代表,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发言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汶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897元、13437元,增长8.2%、9.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前列。今年1—6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10.4%。
突出生态功能价值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汶川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加快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6.9%,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岷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88公里绿道规划等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行“一河一策”“逐条逐段”保护方案,岷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环境保护问题整改,突出保护区、工业园区、养殖区、生活区等重点环保区域,狠抓砂石乱采、污水乱排、农房乱建“三大问题”整治,依法关闭和拆除非法砖厂7家、砂场40家,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突出生态经济价值 培育绿色产业优势
“5·12”特大地震让汶川的生态和产业遭受了重创,汶川县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震前高载能到震后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
促进生态农业大发展。结合气候特征,对全县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布局。县域南部基本形成笋用竹、中药材、茶叶等“六个一万亩”产业格局,县域北部建成6.8万亩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设立专销市场28个,培育农产品电商180余家,电子商务已覆盖70%以上村(社区)。2018年水果总产量达5万余吨,实现收益5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
促进工业绿色大转型。大力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下决心关闭搬迁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14家。同时,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发展定位,支持地方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亿元,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汶川再次挑起了阿坝州工业发展大梁。三是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依托4A、5A级景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品牌,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培育了龙溪达拉布、绵虒寒水驿、水磨拾营云地等一批康养民宿,民宿酒店床位达3万余张。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
突出生态服务价值 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优质的人居环境是汶川生态服务价值的集中体现。全面实施城乡“四化”工程,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彻底解决城镇周边、公路沿线、村组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让汶川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全面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村社、绿色机关、绿色学校创建,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守护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全面开展“文明四风”(文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和感恩情怀培育两大工程,逐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发布居民“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熊猫指数”,汶川居民健康状况良好,整体幸福感高。系统推进映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经济,巩固提升水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主动健康”小镇建设成果,加快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建设,形成60里特色竹景观带。举办汶川国际马拉松、大熊猫节、大禹文化节等体育赛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持续繁荣康养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