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不抛弃不放弃,再关心再鼓励,达州市达川区纪委监委在开展回访教育中,创新听、评、问、询方式,帮助受处分干部改正错误,放下包袱,重燃信心,轻装上阵,做好了纪检监察的后半篇文章。
△回访组听受李明介绍工作情况
听情况,诊病因
“脱贫攻坚怀爱民之心,精准扶贫办利民之事”,达川区龙会乡沿溪口村村民在送给村第一书记李明的锦旗上写到,表达对李明在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服务群众等方面工作的一致认可。
“我想用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地干点事情,回报组织的关爱。”李明在向达川区纪委监委汇报时说。
2016年,李明在担任达川区石梯镇场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灾民理事会会长期间,因工作失职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受到处分的李明,感觉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头,背着思想“包袱”、一蹶不振,区纪委监委和镇(乡)村两级党组织在回访中,听取了他的汇报,并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性地关注他的思想动态。
“真切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鼓励,干事情更有信心了”。在近期的一次回访谈话,听取李明的汇报中,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明显感受到了李明思想上的转变,“有很强烈的干事创业热情”。
倾听干部心声,了解思想动态,在开展回访教育工作中,这样“把脉问诊”的方式,将干部思想“病因”全面掌握,对进一步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访组与受处分干部交心谈心
评成效,促改进
如果说“听”是回访教育的定场诗,那“评”则是 “重头戏”。干部改没改?改得怎么样?达川区纪委监委深入田间地头、村坝院落,让群众来评。
2018年,李明主动请缨到龙会乡“问题”村──沿溪口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挑起基层工作尤其是脱贫攻坚的“重担”。
脱贫的实效如何?反映在老百姓的兜里、缸里。兜里有没有钱?缸里有没有米?当回访教育工作人员在沿溪口村问到这些问题时,老百姓指着村里的集体经济──柑橘林回答道“宁吃一斤肉,不吃一斤橘”。
原来,近年来,李明凭借村里的柑橘种植基础,带领大家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柑橘。出产的柑橘品相极好、供不应求,有效地带动了大家致富;同时,利用集体产业,把大家团结起来,发扬民主精神,改善乡村风气,沿溪口村也摘掉了“上访村”的帽子。
干出好成绩,变成好干部,在区纪委监委回访教育的评价体系下,像李明这样的受处分干部,在工作中主动关切群众意见,做到了踏实服务,创新发展,行动上的“整装出发”。
△李明走访困难群众指导帮助其发展产业致富
问困难,助信心
“纪律处分的目的,就是防小错酿大错、泥沼变深渊”,因此,对“犯错”干部生活、工作甚至心理上的关心,就变得尤为关键。
达川区公安分局民警刘某,因工作失职受到警告处分后,认为犯了错就有了“标签”,一度感觉“给家人丢了脸”,长达一个月时间,不敢与亲朋好友联系。
自回访教育开展来,达川区纪委监委先后多次帮助刘某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勇敢面对,积极投身事业,用实际行动回应大家。通过回访教育的开展,刘某改变心态,努力工作,最终受到了组织的推荐任职,并在新岗位上尽职尽责,干出了成绩。
一次帮助,就是一次心灵感化和精神提振。帮助解决“问题干部”的困难,切实地打通了组织与干部的情感纽带,点燃了他们的干事热情。
询整改,抓落实
听情况、评成效、问困难,是为了抓好“问题干部”整改工作的落实,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达川区在回访教育中将重点落在“询”上,严格质询整改不力的问题,强化落实责任体系,不达整改目的不罢休。
江阳乡卫生院原院长李某因为妻子违规操办生日宴,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礼金受处分后,在组织的持续质询下,李某不仅自身积极整改,还以身作则,带动全院干部职工,公开承诺不再违规操办宴席。
质询的过程,就是一个检验的过程,达川区就是抓住这一关键,让“问题干部”从行动上彻底与不当作风划清界限,把心思投入到具体工作中来,焕然一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服务。
据悉,目前,达川区对全区2017年以来受处分的257名党员干部展开全覆盖回访教育,已按期恢复党员权利6人、解除行政处分8人,推荐任职1人,取得了“帮带一人,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何相志 唐芸 粟高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摄影 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