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中宣部“最美奋斗者” 快来为 “熊猫教授”胡锦矗投一票!

2019-07-23 23:10:00   四川发布

胡锦矗,男,1929年生于四川省开江县,动物学家,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的标志性和泰斗级人物,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被誉为我国的“熊猫教父” 、“熊猫教授” 、研究“国宝”的“国宝”。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所长、硕士生导师。

四川发布客户端 7月23日下午,在南充市委宣传部的引荐下,四川发布记者有幸采访了被誉为我国的“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 的胡锦矗教授。今年7月,胡锦矗教授入选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于今年6月联合在全国城乡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的候选人员名单。

胡锦矗教授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Peter Scott爵士(左三)以及夏勒博士(左二)在一起

胡教授几十载风雨兼程,对大熊猫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令人难以想象。据胡锦矗回忆,当时为追踪熊猫进入卧龙一带,那里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人在其中行走,很多时候都得手脚并用。9万公里,全靠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趟出来。环境不仅艰苦,还伴有凶险。

胡锦矗教授接受采访时的随拍

胡锦矗谈到:“一次,我在青川县摩天岭独自追踪熊猫,突遇暴风雪,从早晨到深夜连续走了14个小时。当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几乎处于崩溃边缘,感到自己命悬一线时,我举起信号枪朝天射击,这时七八里外的同事们忙循着信号赶来,当他们找到我时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冻僵的“雪人”。同事们迅速采取救援措施,等我醒来时,所有的人都在围着我哭泣。这一次的工作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

胡锦矗教授早年工作时照片

在采访过程中,胡锦矗教授还向媒体记者讲解了许多诸如四川省大熊猫研究保护、大熊猫进化史、生物特征、食物来源、繁殖成长等多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宝兴盐井汪家沟发现了一具因寄生虫病而死亡的大熊猫尸体。当大家都望而却步的时候,胡教授忍着恶臭仔细地解剖,从中取出了2336条蛔虫。于是,大熊猫研究史上有了第一个关于蛔虫病的详细记录。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苦、累时,胡教授微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和熊猫同住一条河,同喝一江水,保护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野外工作即使艰苦,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谈到对当代年轻人的期望,胡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用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能辜负时代的使命,更应当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都能够不畏艰苦,勇于担当”。

如今,胡锦矗教授已九十高龄,但他仍不知疲倦、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生物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生命中平凡而伟大的点点滴滴,他努力奋斗、不畏艰苦、淡泊名利的品质,早已汇聚成了一股时代的清流,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不断前行。

扫描二维码为“熊猫教授”胡锦矗教授投票

冯琨 李婷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郭建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