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集中攻坚,成都高新区和简阳市2017年底已全面完成减贫任务,进入三年巩固提升新阶段。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我市对全市扶贫领域进行了拉网排查,针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画像分析,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拉网“回头看”4大类问题专项整治
市农业农村局突出主题教育的实践性,系统部署开展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精不准、不严不实4大类问题的专项整治,与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相结合,统筹全市3700余名干部,对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全部已脱贫的116个贫困村、238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881户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对扶贫领域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清理。
据悉,本次排查共发现问题165个,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已分类汇总形成问题清单,研究了12条整改措施。除个别贫困户因规划调整影响住房建设进度外,其余问题均已整改到位,整改完成率97.6%。该局还将专项整治与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常态化治理相结合,在全面做好作风问题自查自纠、重点督查、整改提高各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每季度汇总形成常态治理台账,按年度实行清单式销号管理,标本兼治持续深化作风治理成效。全市共清理各类留痕事项16项,梳理作风问题90个,即查即改完成率100%,其余问题均落实长效治理举措,持续推进整改。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用文化教育点亮贫困村
让贫困村产生“造血”功能,除了产业,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将高新区董家埂乡龙口村作为文化教育扶贫工作的示范点,组织了由3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教师、学生干部组成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服务团队,开展了为期10天的文化教育帮扶活动,完成了文化墙绘制、留守儿童夏令营、老旧院落改造示范、政策及科技文化宣传、老人关怀等,弘扬乡村新风尚。
据悉,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通过前期调研了解龙口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生活现状、心理活动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完成了暑期作业辅导、艺体课程培训、团体心理辅导、垃圾分类等培训项目,使龙口村的留守儿童体验到城市孩子的教育资源。暑期夏令营活动参与儿童达到500余人次,不仅惠及龙口村留守儿童,还吸引周边新民乡、仁寿县高家镇部分留守儿童前来参加。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四大科技项目增添造血功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成都市政府直属的科研一类事业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以“四大项目”推动简阳精准扶贫,从源头上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能力。
围绕“林下生态养殖循环示范”项目,市农林科学院在雷公庙村建立林下生态放养跑山鸡基地30亩,投放鸡苗1000只,在香乐村投放鸡苗500只,预计将实现经济效益15万余元;围绕“稻鱼综合种养示范”项目,该院指导雷公庙村百亩“稻-虾”综合种养现场改造,在香乐村投放小龙虾种虾400斤;围绕“林下套作经济作物示范”项目,对20亩林下中药材射干进行跟踪技术服务,引进云南魔芋品种,赠送500公斤种薯,建立林下套作魔芋经济示范基地5亩;围绕“晚白桃轻简化栽培和蔬菜嫁接集成栽培示范”项目,完成50亩晚白桃示范基地的缺窝补植工作,赠送丝瓜和豇豆种子20斤,茄子、辣椒、番茄、苦瓜等种苗15000株,开展苦瓜+甘蓝(白菜、花椰菜等)套作栽培等示范30亩。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作为成都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成都益民集团所属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利用丰富的全国流通网络资源积累,从中间环节切入,与上下游积极互动,持续输出“一篮子”服务,深度开展精准对接工作。目前市场内销售的扶贫产品涵盖了来自50个贫困县的蔬菜、牛羊肉、水果、干杂调味品等众多品类,年销售量达35万吨,年交易额近22亿元。
据悉,通过订单农业,以产促销、以销定产,市场已在甘孜州理塘县、阿坝州小金县等地挂牌建立了农产品外延储备基地,实现与扶贫区域的精准对接。同时在园区核心区位设立扶贫产品销售专区及专销车位,以扶贫区域推介、扶贫产品展销、渠道资源赋能等方式,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目前市场内涉及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商家达1139家。(记者 陈泳)